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寧與業主方翻臉 不負嶺南古建築

寧與業主方翻臉 不負嶺南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42: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就像醫生把病重的老人家治好了一樣,每當修繕好一座古建築,我的心情是甜的,但是,這麼多年來的古建築修繕之路,可以說是‘酸甜苦辣’都嘗到了。”知名嶺南古建築修復工作者、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在近日舉行的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公益講座上這樣說道。該講座由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圖書館、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主辦。

湯國華從事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業教學32年,完成大小文物保護工程100多項,其中有廣州聖心大教堂、廣州大元帥府舊址、廣州沙面建築群、開平碉樓等著名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活化廣州城隍廟,重建金陵台妙高台東側建築,主持香港法定古跡景賢裡的修復,2012年獲得法國政府藝術與文學一級騎士勳章。

這一次,湯國華回顧了自己曾經主持修繕的廣州聖心大教堂,在他看來,在古建築的修繕過程中,會有很多堅持和妥協。“堅持”,是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妥協”就是相互讓步,但只退讓到底線為止,那也是一種堅持。

教堂建造圖紙缺失

十年埋頭進行全面繪測

廣州聖心大教堂始建於1863年,竣工於1888年,歷時26年。教堂創建人是法國傳教士明稽章,由法國工程師設計、中國工匠施工。該教堂建築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是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堂。

據介紹,廣州聖心大教堂曾在80多年前拆除了原有的木結構屋頂和木樓梯,更換為鋼筋混凝土屋頂和樓梯,經過幾十年時間,這些混凝土結構因嚴重碳化而變成了危險構件,多處自行剝落,亟需維修。

1994年,湯國華帶著他的學生們對廣州聖心大教堂這座歷經風雨、早已殘破不堪的古建築進行測繪,制定嚴謹的修復方案。因為找不到這座大教堂的最初建造圖紙,所以要重新進行全面繪測,就這樣,湯國華和他的團隊就一點一滴地對教堂每一個構件、每一塊石頭、每一個窗戶,都進行了實地勘測。細致到什麼程度呢?他用半年時間將教堂彩色玻璃的圖案臨摹下來,作為復原花窗的依據,使原來玻璃的花紋精確再現。他還冒著危險爬上教堂塔尖,以獲得精確的測量數據。

直到2004年,廣州聖心大教堂的維修工程才正式開始,作為維修方案的設計者和工程質量的監督者,湯國華可謂傾盡心血。在修繕過程中,他一直堅持保留文物的真實性,特別是對有重要價值的部位,他都希望能盡最大努力修繕好。然而,古建築修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文物修復設計者、業主方(包括教友)、文物管理部門、結構加固設計者、防雷設施設計者,等等。他說,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如何在各方的意見碰撞和博弈中堅持底線。

堅持與有底線的妥協

捍衛古建築完整和真實

他舉例說,在修復過程中,業主方提出把位於教堂十字形中心的聖台拆除,聖壇後移,以騰出空間安排更多的座位,但湯國華堅持不能改變聖壇的原位置。業主方甚至說,聖壇最原始的位置本來就不是這裡,湯國華為了核實聖壇的准確位置,於是局部挖開地面勘察,最後證明了聖壇就是目前的這個位置,業主方只好作罷。

彩色玻璃窗的更換也是如此,當時,業主方認為教堂的彩色鑲嵌玻璃窗已被破壞,剩下不多,要求全部換成新的玻璃,但是湯國華堅持“缺失的做新,破爛的修補”。而尖拱長窗下部原有可開合的木框玻璃窗,上部是固定的金屬框彩色玻璃窗,業主方要求全部做成金屬框,幾經協商,湯國華同意了,但對業主方提出要保留木窗框的插銷。沒想到,後來業主方偷偷讓工人把插銷拆除了,湯國華發現後讓工人重新安裝保留。

當年,進入教堂原有一擋中門,在修繕過程中,業主方要求把這扇門拆除,使人站在門口就能看到整個教堂內部的輝煌,但是湯國華不同意改變原設計,無奈,最後做出了適度妥協,拆除門板,留下中門的門框,他說:“剩下一道門框,可以把歷史信息留給後人,作為將來恢復這扇擋中門的依據。”

堅持與有底線的妥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湯國華在講座現場還開玩笑似的說:“當年,業主方差點跟我翻臉了,還好這幾年又是朋友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固執地堅守內心的底線,憑著專業精神和對古建築一股腦的熱愛,捍衛著嶺南古建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值得一提的是,講座當天,湯國華難得地穿上了西裝,把2012年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鄭重地戴在胸前,也許,古建築修繕對於他,就是一項莊重嚴肅的事業,值得他一生追求。來源: 廣東建設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