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村民自籌60萬重修南宋尚書陳顯伯故居

村民自籌60萬重修南宋尚書陳顯伯故居

日期:2016/12/15 1:19: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說起羅源歷史文化名人,出生於飛竹鎮大善村的南宋尚書陳顯伯廣為人知。他為羅源民眾興辦書院、挖井鋪路等感人善舉,為人傳頌,其故居也被幾代陳氏族人悉心保護著。去年9月,村民們還自發籌資對故居進行重新修繕,如今,修復工作已近尾聲。

  村民自籌60萬元重修故居

  昨日,記者驅車來到飛竹鎮大善村。陳顯伯故居坐落在一片青山腳下,屋前的空埕上,保留著建於南宋時期的上馬堂。記者看到,上馬堂兩側分別立著兩根石柱,中間臥有一塊長方形石頭,是古代官員上下馬時使用的,為了避諱,均稱為上馬石。依照古時制度,上馬石是宅府主人身份、等級的象征。

  “陳顯伯故居在過去近百年時間內,屢遭不測,破損嚴重,令人惋惜。”村民陳玉善介紹,1934年,故居慘遭一場大火的肆虐,兩座房屋及大量珍貴文物被燒毀。上馬堂裡原有12根石柱很是壯觀,因年代久遠,現在僅剩下4根,屋前立著的3對旗桿林,如今也看不見了。

  火災過後,村民們用36擔稻谷換來一座舊民房卸下的建築材料,再加上留下的片瓦殘磚開始重建,後來還進行了二度修繕,但近年來建築主體梁柱被白蟻侵蝕嚴重。去年9月,村民和從村裡走出的陳氏族人自籌資金60萬元重修陳顯伯紀念堂,選用土木結構,內部懸掛由族譜收集來的肖像畫,並陳列陳顯伯事跡榜,供大家參觀朝拜。

  陳顯伯故居幾經滄桑考驗,依然被幾代村民悉心守護,他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記者在陳顯伯祖屋大廳牆上懸掛的“陳顯伯事跡”展板上找到了答案。

  公元1260年,官至禮部尚書的陳顯伯告老返鄉,他心系民眾,足跡遍布羅源各地,如今松山鎮的“八井”畲族村、城關的府前街等地名都由他而來。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重視興學育才,在羅源城關江尾下獨資創辦了“松亭書院”,置禀田為教育經費。他還常到書院和學生講義理之學,教習科舉之文,凡讀過經館者均可免費入學,以研究儒家經典為主。據《羅源縣志》記載,“羅人之學以斯為盛”。

  大善村人秉承先人教誨,尊師重教自古蔚然成風。“困難時期,族人把陳顯伯祖厝騰出當校捨,直到1974年村裡建了學校後,我們才搬出去上學。”村民陳玉春說,村裡出了不少大學生、博士、教授,甚至有的當上了科學家。

  陳顯伯精神影響代代族人

  “受陳顯伯影響,大善村仍保留著淳樸的互助民風,家風、學風、民風三位一體,社會風氣充滿正能量。”羅源縣陳氏源流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陳承梅說,誰家蓋房子,村民都會爭著去幫工,誰家有困難,村民都會主動伸出援手,一批批好人好事在這裡湧現。

  村民陳玉華義務幫助碧裡鄉吉壁村打通隧道的義事便是其中之一。

  吉壁村是羅源灣的邊遠小漁村,全村1400多人到鄉裡、縣城只能靠坐船。全村人都盼著公路能通到村口,改變大家的生活。1998年,時任飛竹鎮水利站工程師的陳玉華得知吉壁村村民的困境,投入5個多月時間,義務進行實地勘探和設計施工方案,還墊資70多萬元,幫助村民打通了從碧裡鄉通往吉壁村的吉壁隧道,這也是我省首條村級公路隧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