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古建築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日期:2016/12/15 1:19: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前言
  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以它獨特的風格和傳統,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和科學價值。古建築和其他一切歷史文物一樣,其價值就在於它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東西,不可能再生產、再建造,一經破壞就無法挽回。但古代建築在歷經歲月滄桑的保存過程中,由於人為的和自然力的破壞,使得我國古代建築遭受損害、破壞甚至毀滅。雖說,我們相關部門花了很大力度對古建築翻新重建,但是少部分翻新工程卻走著一種失敗之路。現在呈現給我們的只是現代的油漆、現代的殿堂以及現代的鐘鼓樓,難見始建時的痕跡。因此,保護他們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1 保護古建築的意義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保護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就是古建築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將古建築的歷史因素進行完整的傳承與表達,便是今天古建築保護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再去欣賞古建築時不應只關注其外在的美學特征,更應透過古建築的磚牆看到其內在的文化魅力。  
1.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
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1.3古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兩個券洞。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如果當時沒有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的相當發展,這橋是難以建成的。對於建築史的研究來說,古建築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築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所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等。因此,研究中國建築史,古建築是最好的例證。
  《威尼斯憲章》說:“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文物建築飽含著過去歲月傳下來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傳統的活的見證⋯⋯。”保護古建築便是保護人民千百年傳統的見證,不保護古建築便是自毀國家歷史文明的見證。  
1.4古建築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閒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如果一個旅游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游客的到訪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城市旅游事業的發展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務行業等相關部門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這些古建築不僅是各市人民休閒、娛樂的場所,更是發展旅游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1.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中國的古建築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築史上有著極其豐富而輝煌的成就,在建築布局、材料、施工、藝術裝飾、傳統風格等方面,是幾千年來無數工匠們在長期建築實踐中多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古代技術成就,對現有的有關專業人員,有著極大的啟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國古建築木結構的構建原理和它獨特的防震方法,對現代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2 保護古建築的措施
  2.1搞好城市規劃
  要保護好古建築,首先要搞好城市規劃,城規若有失誤,將造成古建築無法估量的損失。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築受到嚴重破壞。據資料介紹,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洛陽、長沙等城市的古建築保護現狀實在令人憂慮,許多本應得到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築,卻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如何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好得加強古建築的保護,已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讓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們借鑒。在法國裡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著12 16世紀建築的古老巷區,區內有250棟保護建築。19世紀以後建設的建築,在風格上也與古建築十分協調。在國內,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實例。如寧波在月湖地區進行城市綠化建設時,就曾有過是否全部拆除原有舊民宅之爭。深入調查的結果是,發現那裡競有北宋時期的“高麗使館”遺址等幾座極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如果當時不深人調查,換來的稱贊只是一時的,留下的遺憾卻是永遠的。再如杭州市近年啟動的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工程,就是市政府下決心調整規劃、撤消房地產開發項目才保全下來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事關社會各界,但首要的責任在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各市政府皆應把保護古建
築作為第一要任。

  2.2提高科技含量
  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古建築的原狀、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古建築修復中要充分認識到其特殊性,並保證在保護和修復過程中不改變古建築的歷史、有形與無形等特征,這是至關重要的。古建築保護的每一項干預、修復活動均需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前期周詳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調查、勘測、記錄、分析等為基礎和前提,並開展相關的多學科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相互配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古建築進行研究,有助於達到對古代建築保存的科學認識。在古建築的修復過程中,當傳統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任何現代科技。相對於傳統技術,現代科技可更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古建築,采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如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與復原開始用於古建築保護中,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科技手段雖然有上述優勢,但不能代替傳統技術,甚至不應該設想去改造它,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各展所長,各有側重。
  2.3增強保護意識
  古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市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古建築才能永久長存。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提高對古建築保護的認識,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質。

3 結語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的作用。保護古建築,讓古建築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後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神聖天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