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我國佛教建築的主要形式--塔

我國佛教建築的主要形式--塔

日期:2016/12/15 1:20: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塔,起源於古代印度,梵文稱作Stupa,中文譯為窣堵波、塔婆、浮圖等。當初古印度築塔是為了埋葬佛的捨利的,建築也很低。但傳人中國以後,不斷被漢化,成為一種獨具一格、豐富多姿的高層紀念性建築。我國的佛塔,就材料而言,有木、磚、石、銅、鐵、琉璃等多種質地,從平面造型看,有方、圓、六角、八角、十二角、菱形等形狀,按結構和藝術造型分,又有樓閣式、亭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式、花塔等形式,可謂種類繁多,豐富多彩。


樓閣式塔,是我國古塔中最普遍的一種。它是印度的窣堵波與中國古代高層樓閣相結合的產物。其層與層之間的距離較大,每層的門、窗、柱、枋、斗拱、塔檐等,都參照了木結構的形式。塔內一般都設有樓梯供登高遠眺。

密檐式塔也是一種較高的多層塔。但它的底層特別高大,以上每層間距很小,塔檐緊連,每層之間也無門、窗、柱子等樓層結構,這種塔大多不能登臨。

亭閻式塔窣堵波與傳統的亭閣相結合的產物。其特點是塔身單層,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外觀似亭閣建築,但下部有台基,頂上冠以塔剎。亭閣式塔是高僧,和尚的墓塔主要形式。

金剛寶座塔足佛教密宗派的塔,在一個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塔,供奉金剛界五佛並象征須彌山五形,塔座和五座小塔的須彌座上布滿了獅、象、馬、金翅鳥王和孔雀等五種動物。

花塔是由樓閣式塔和亭閣式塔變化而來,其上部裝飾著巨大的蓮瓣或是密布的佛龛,以及雕刻或塑出獅、象、蛙等動物形象和其它裝飾,遠望恰如一束巨花,華麗無比,故稱為花塔。

過街塔是元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般位於街道或大路上。由於元代大興喇嘛教,所以過街塔大多為窣堵波式。過街塔在造型上結合了古代城關建築的特點,下面建成門洞式。按佛教教義所說,行人從塔下經過,就是向佛禮拜。過街塔有單塔、三塔、五塔等多種形式。

我國的佛塔雖然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結構不外乎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幾部分。尤其是塔剎,更是佛塔特有的構件,它是全塔最高的部分,朽磚石砌的,也有金屬澆鑄的,意思是土田,代表佛國。塔剎實際上是古代印度窣堵波的變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