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沙河深山發現石樓群古村落 最老始建於明朝
日期:2016/12/15 15:11:13   編輯:古代建築
古建築群外景一角
居民家中內院
像是城堡一樣的石樓,院院有樓,房房有耳,整體建築風格既有北方建築的粗犷、古樸,也融合了南方建築的秀氣,像是一幅斑駁的油畫。
沙河市柴關鄉王硇,邢台的一個類似於英談式的古村落、古建築群被發現。
據調查,此處古村落全村有310多戶人家,810多人口,村落集中,除嫁進來的媳婦之外,全村姓王。據村中老人介紹,在明朝永樂期間,祖籍四川成都府兩崗村的王氏先祖鎮京總兵王得才,護衛皇家貢品在沙河正招一地附近被劫,不敢返家,於是選擇了沙河王硇這樣一個山區安家,現在村中年代最久的老房子就是當年先祖搬到這裡後修建的。在村南一座已經無人居住的石房房頂椽子上隱約可見“明”的字樣。
【最高可達18米的石樓群】
石樓群是王硇古建築群最鮮明的特色。走在王硇村的大街上,記者發現,這些最高可達18米的石樓像堡壘一樣高聳。每一座,每一層,既條理分明,又渾然一體。在梧桐花、綠樹的掩映之下,從外表上看,像一幅整體勻實、顏色相間的水墨畫。而根據王硇村村支書王現增介紹,初步推算,王硇村這樣的石樓建築面積有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大小樓房一百多座,房屋2000多間。
在村民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村中的一戶老宅。這是一座一進七全院(就是從一個大門進入,可以串遍七座院子,七個院子相連),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八個大門,門外有碾子,有水井,有牛羊圈。這一進七全院,有門相通,這些相通的門有的就建在屋內,被櫃子擋著。一些門為了現代居住方便,已經被堵住,但是堵門的痕跡明顯可見。除了主院子之外,在以前,這七個院子都分工明確,比如說有水井的院子,就是做飯的人用來居住,有牛羊圈的院子就是伺候牲口的人專門用來居住,有點類似於山西的王家大院以及祁縣的喬家大院。除了村中間的一進七全院外,村裡還有一進三全院子,一進四全院,並且院院有樓,房房有耳。
這些石樓建築至今仍舊被村民正常居住,建築時間有近有遠。記者走進一家石樓,一自稱已有80多歲的老太太正在一層熬粥,屋內光線略微黑暗。順著一層內的木質結構的樓梯,記者雙手扶著樓梯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經歷了時間的洗禮,這些樓梯並沒有發出一點點想象中的“吱吱呀呀”的聲音,踩上去感覺還很結實。石樓二層就是村民們的倉庫,被用來存放糧食,還有雜物。二層有窗,有門,推開門,就可以直接走到配房房頂。在屋外石牆上,有“民國8年”字樣。
在另一家石樓,通往二層的木質樓梯,還有保存很完好的扶手。輕輕地用指頭敲打這個木頭樓梯,會發出一種很有質量感和沉澱感的聲音。記者和躺在一層炕上的一個80多歲老大爺隨意攀談起來,老人告訴記者,自己也鬧不清楚自家的石樓是啥時候建造的,在自己爺爺的時候,這個石樓已經存在。
【古村落的防御功能】
根據村民介紹,整個村莊在過去整體上就是一個迷宮式的建築群落,不必穿街過巷,不必下地,便可以走遍整個村落的家家戶戶。
從村南到村北,從上到下,將近兩平方公裡的地方,院落交錯相通,個別院落還修建有隱秘的地窖,在村中地勢較高的石樓上還建有耳房,用來監視村莊四周動靜。一旦敵人來襲,他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安全轉移。村支書王現增介紹說,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王硇村從來沒有發生過土匪或反動武裝徹底進攻並洗劫村莊的行動。
【南北建築風格的融合】
王硇村南就是紅楓山,漫山遍野的野生楓樹。而附近山上,還有兩個大山洞,其中一個被當地人叫做無底洞的山洞,就是當地村民也沒有下探到過最底部,不知道有多深。
和邢台縣的英談比較起來,沙河王硇的石樓更多了幾分雄偉的風格,從街上仰望這些石樓,更像是一座座小型的城堡。也可能是王姓先祖祖籍四川,在雄偉之外,這些石樓都隱約可見南方民居的那種秀美特點。
至於王硇古建築群具體的藝術和歷史價值,還有待文物專家和古建築專家進一步考察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