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拿什麼來拯救你啊被遺忘的鄉村古建築

拿什麼來拯救你啊被遺忘的鄉村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18: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大家好,我是唐大華,網名愛塔傳奇。我原來是做IT行業的,現在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的聯合發起人之一,我們這個基金主要是面向鄉村古建,所以這些年主要在山西等地的鄉村鑽山溝調研鄉村古建,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我們這個基金這些年所做的事情。我們先來看看這組照片。

  這些照片是我十六次到訪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布村玉皇廟所拍的照片,一座廟為什麼要去十六次呢?我們慢慢從頭開始聊,先說一說我這個網名的來源。

  我是上中學的時候,大概是1988年前後吧,無意間買到一本書,書名叫《中國古塔》,是羅哲文先生寫的。當時看過以後特別喜歡,從此就喜歡上古塔,因為我們周圍也能夠看到一些實物。一開始是以搜集資料為主,過了十幾年以後,有一天忽然想起來我為什麼不去實地看看這些塔呢?從2006年開始,我就去實地按照這些資料,一個個地到現場去拜訪這些古塔,那時候有了第一台車,每次出門都是和家人一起自駕,因為這些塔有很多塔是在很偏僻的地方,就能去到很幽徑的小山溝裡,我也特別喜歡這種環境。基本上頭幾年是每個節假日把時間都用在到處去尋找這些古塔上了。後來有一個問題,因為我的時間比較自由,但是要和家人湊在一起出門的時間就比較少,我就想自己出去到處去訪古,但是家裡人又覺得我自己開著個車到處跑,又沒個人跟著,這樣很不安全,不放心。然後到了2010年的時候,磨叽了一個多月以後,終於同意我自己出門了,那次去的是河南登封、洛陽這一帶,有了這次以後,以後再出門就容易了。所以從那以後,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開著個車,到處去訪問古跡。

  很多朋友可能羨慕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的生活我已經過了五年了,確實是非常好,樂此不疲。但是你回到家裡的時候,要對家人好一點,因為沒有家人的支持,你想說走就走是不行的,是走不了。回到家以後,多做做飯,買買菜,下次出去的時候還好說一點。可能有朋友說了,說走就走,錢從哪兒來呢?其實這樣,因為我去的都是很偏僻的地方,都是一些鄉村古跡,首先這些地方是沒有門票的,都不是開放景點,再一個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在一些縣城裡,縣城的吃飯、住宿價格也都很低,你像在山西縣城一般住宿也就一百多塊錢,有的時候住在村裡,鄉鎮上的小旅館,二三十塊錢一個房間。其實這個事我是覺得是這樣,你要想做一件事,就得放棄另一件事,就得放棄點別的。你像我整天這麼到處跑,工作的時間少了,收入肯定會減少,但是也看你心裡自個怎麼掌握平衡了,我覺得我開個大眾就挺好了,你要覺得開個奔馳也不滿足,你永遠也做不到說走就走。

  古塔看多了以後,就有一個問題,很多古塔上面有磚石仿木的枓栱(也稱為斗拱、斗栱),通過枓栱能判斷這個塔的年代。一開始是看不懂的,看不懂就找這方面的知識,找這方面的書來學習,找什麼書呢?像梁思成先生,劉敦桢先生他們寫的書。但是這些書也看不懂,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上有一段關於佛光寺東大殿梁架的一段文字描述,首先這裡邊很多字都不認得,那些生僻字,通過查字典,這些字都認得了,知道念什麼了,但是把這些字組合在一起,它說的什麼事還是不知道。就帶來很大的好奇,就想去看看實物。2010年8月的時候,就為了看這些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實物,就有了第一次到山西的旅行。那次去的時候,我就把梁先生關於佛光寺東大殿梁架的這段描述抄在小紙條上,到了現場以後,按照小紙條一句一句地跟實物對比,一對比發現馬上就看明白了,豁然開朗,其實這個東西並不是很復雜,因為絕大多數人沒見過實物,只看書有點閉門造車的感覺,變得很生澀,結合一下實物,這個事感覺明白得多了,明白得快了。

  從那以後,這個不光是到處去尋訪古塔了。我又特別喜歡早期的木結構古建築,所以從那開始,除了訪塔以後,又去看了很多早期的木結構古建築。2010年第一次到山西的時候,8月份,正好是雨季,天天下雨,山西干旱的地方,趕上那幾天是天天下雨,每天行程就很難辦,天天早上起來查天氣預報,看哪不下雨到哪去。這天早上起來一看天氣預告,全省只有長治不下雨,太原還在下著中雨,那就去長治吧。然後從太原就到長治,到了長治以後,我就想去看看長治旁邊有一個高平市,高平市有一個羊頭山石窟,想去看看那個石窟,在石窟的山腳下還有一個山西省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叫做清化寺。正好走到這裡,去看看清化寺,沒想到到那一打聽這個廟沒有門,因為這個廟前面一座大殿,前面的戲台,天王殿被一個學校拆掉了,拆掉了以後,蓋了學校的教學樓,正好把這個廟堵在後頭,進不去了,你要想進去,必須穿過學校的教學樓才能進到廟裡頭。當時去的時候,是暑假,學校放假沒有人,這個廟就進不去了,我說這還是沒有門的廟。後來打聽,找到一個老鄉,老鄉給指點一下,有一個牆塌了一個豁口,從這可以進去,就從牆上豁口翻牆進去。進去到裡邊一看,一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邊的草都長一人多高,都比我高,不光是草,院子裡還長了很多小樹,一看就是荒了很多年。裡面幾個主要的大殿,最晚都是元代的,明代的,都是很早期的東西,這幾個大殿有一個是完全塌毀了,塌的就剩下四面牆了,還有一個是五間的大殿塌了三間,就剩兩間屋頂。另外一座大殿也是元代的,整個屋頂的前坡,幾乎是塌沒了。看到這個場面以後,就感覺很震驚,因為在此之前,已經訪古好幾年了,也看到過一些算是失修古建,看起來比較陳舊,算是失修了,沒想到還有塌得這麼慘烈的。這是第一次到山西,留給我的印象,就感覺山西鄉村古建有很大的問題,怎麼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麼珍貴的東西能夠毀成這樣,當時感覺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經過幾次去山西鄉村的尋訪之後,發現明顯感覺到鄉村古建失修的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量非常大。那時候我就想應該為這些古建築做點什麼事情,不然何以對得起愛好者的愛字,愛從何來?但是後來看到的失修古建越來越多,就感覺這個事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我覺得這個事應該做點什麼。後來慢慢我就想明白了,我覺得再小也是一個聲音,那個時候還不太流行自媒體這個詞。

  2006年的時候,就開始到處去尋訪古塔,我記得那個時候新浪博客好像上線時間不長,然後我也特別希望通過網絡,分享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古塔。然後就注冊了一個新浪博客,這個網名想了好久,然後就想了這麼個名字叫“愛塔傳奇”,塔就是古塔的塔。從那個時候到現在這是九年了吧,我現在應該在新浪裡的算是元老博主了。另外應該就是旅行的開支。我這幾年每年在外面旅行考察的費用,每年大約是兩三萬塊錢,和一趟出國旅行也差不多。可能很多朋友能夠做得到,關鍵看這個時間了,能不能下這個決心說走就走。

  然後我就通過新浪博客把山西鄉村失修古建想了專輯的名字,就叫做《大木殇》。然後把山西都是我親自到過現場的山西的失修古建綜合在一起,一集一集地發,通過新浪博客把它發布出來。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新浪微博了,第一期《大木殇》發的時候是2011年的聖誕節,2011年底,這個時候新浪微博已經有了,那個時候不太了解微博怎麼玩,我就把《大木殇》的內容通過微博也開始往外發送,就是博客、微博同時在發,沒想到微博的反響非常大,很多人轉發,轉發量非常大,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不到一百個粉絲,但是有的時候一條微博轉發量能到幾千次,又帶來很多的粉絲進來,感覺微博的力量太強大了。主要的陣地又轉移到了微博,通過微博,這個時候就產生一些社會影響了,一個是知道的人多了,通過這個微博的擴散出去,又引起很多媒體的注意,這是《大木殇》一開始發出來以後,效果不錯。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這有時效性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照片拍了三個月了,三個月以後,大家不斷通過轉發,很多人就問我,它現在怎麼樣了,轉發了幾千次了,或者轉發這麼熱在微博上,它有沒有效果。我也不知道效果。

  這些廟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的情況下,這些廟,很多廟在網上百度不到任何一張照片,根本沒有什麼人關注它。這個時候我就想怎麼才能大家好,我是唐大華,網名愛塔傳奇。我原來是做IT行業的,現在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的聯合發起人之一,我們這個基金主要是面向鄉村古建,所以這些年主要在山西等地的鄉村鑽山溝調研鄉村古建,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我們這個基金這些年所做的事情。我們先來看看這組照片。

  這些照片是我十六次到訪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布村玉皇廟所拍的照片,一座廟為什麼要去十六次呢?我們慢慢從頭開始聊,先說一說我這個網名的來源。

  我是上中學的時候,大概是1988年前後吧,無意間買到一本書,書名叫《中國古塔》,是羅哲文先生寫的。當時看過以後特別喜歡,從此就喜歡上古塔,因為我們周圍也能夠看到一些實物。一開始是以搜集資料為主,過了十幾年以後,有一天忽然想起來我為什麼不去實地看看這些塔呢?從2006年開始,我就去實地按照這些資料,一個個地到現場去拜訪這些古塔,那時候有了第一台車,每次出門都是和家人一起自駕,因為這些塔有很多塔是在很偏僻的地方,就能去到很幽徑的小山溝裡,我也特別喜歡這種環境。基本上頭幾年是每個節假日把時間都用在到處去尋找這些古塔上了。後來有一個問題,因為我的時間比較自由,但是要和家人湊在一起出門的時間就比較少,我就想自己出去到處去訪古,但是家裡人又覺得我自己開著個車到處跑,又沒個人跟著,這樣很不安全,不放心。然後到了2010年的時候,磨叽了一個多月以後,終於同意我自己出門了,那次去的是河南登封、洛陽這一帶,有了這次以後,以後再出門就容易了。所以從那以後,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開著個車,到處去訪問古跡。

  很多朋友可能羨慕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的生活我已經過了五年了,確實是非常好,樂此不疲。但是你回到家裡的時候,要對家人好一點,因為沒有家人的支持,你想說走就走是不行的,是走不了。回到家以後,多做做飯,買買菜,下次出去的時候還好說一點。可能有朋友說了,說走就走,錢從哪兒來呢?其實這樣,因為我去的都是很偏僻的地方,都是一些鄉村古跡,首先這些地方是沒有門票的,都不是開放景點,再一個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在一些縣城裡,縣城的吃飯、住宿價格也都很低,你像在山西縣城一般住宿也就一百多塊錢,有的時候住在村裡,鄉鎮上的小旅館,二三十塊錢一個房間。其實這個事我是覺得是這樣,你要想做一件事,就得放棄另一件事,就得放棄點別的。你像我整天這麼到處跑,工作的時間少了,收入肯定會減少,但是也看你心裡自個怎麼掌握平衡了,我覺得我開個大眾就挺好了,你要覺得開個奔馳也不滿足,你永遠也做不到說走就走。

  古塔看多了以後,就有一個問題,很多古塔上面有磚石仿木的枓栱(也稱為斗拱、斗栱),通過枓栱能判斷這個塔的年代。一開始是看不懂的,看不懂就找這方面的知識,找這方面的書來學習,找什麼書呢?像梁思成先生,劉敦桢先生他們寫的書。但是這些書也看不懂,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上有一段關於佛光寺東大殿梁架的一段文字描述,首先這裡邊很多字都不認得,那些生僻字,通過查字典,這些字都認得了,知道念什麼了,但是把這些字組合在一起,它說的什麼事還是不知道。就帶來很大的好奇,就想去看看實物。2010年8月的時候,就為了看這些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實物,就有了第一次到山西的旅行。那次去的時候,我就把梁先生關於佛光寺東大殿梁架的這段描述抄在小紙條上,到了現場以後,按照小紙條一句一句地跟實物對比,一對比發現馬上就看明白了,豁然開朗,其實這個東西並不是很復雜,因為絕大多數人沒見過實物,只看書有點閉門造車的感覺,變得很生澀,結合一下實物,這個事感覺明白得多了,明白得快了。

  從那以後,這個不光是到處去尋訪古塔了。我又特別喜歡早期的木結構古建築,所以從那開始,除了訪塔以後,又去看了很多早期的木結構古建築。2010年第一次到山西的時候,8月份,正好是雨季,天天下雨,山西干旱的地方,趕上那幾天是天天下雨,每天行程就很難辦,天天早上起來查天氣預報,看哪不下雨到哪去。這天早上起來一看天氣預告,全省只有長治不下雨,太原還在下著中雨,那就去長治吧。然後從太原就到長治,到了長治以後,我就想去看看長治旁邊有一個高平市,高平市有一個羊頭山石窟,想去看看那個石窟,在石窟的山腳下還有一個山西省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叫做清化寺。正好走到這裡,去看看清化寺,沒想到到那一打聽這個廟沒有門,因為這個廟前面一座大殿,前面的戲台,天王殿被一個學校拆掉了,拆掉了以後,蓋了學校的教學樓,正好把這個廟堵在後頭,進不去了,你要想進去,必須穿過學校的教學樓才能進到廟裡頭。當時去的時候,是暑假,學校放假沒有人,這個廟就進不去了,我說這還是沒有門的廟。後來打聽,找到一個老鄉,老鄉給指點一下,有一個牆塌了一個豁口,從這可以進去,就從牆上豁口翻牆進去。進去到裡邊一看,一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邊的草都長一人多高,都比我高,不光是草,院子裡還長了很多小樹,一看就是荒了很多年。裡面幾個主要的大殿,最晚都是元代的,明代的,都是很早期的東西,這幾個大殿有一個是完全塌毀了,塌的就剩下四面牆了,還有一個是五間的大殿塌了三間,就剩兩間屋頂。另外一座大殿也是元代的,整個屋頂的前坡,幾乎是塌沒了。看到這個場面以後,就感覺很震驚,因為在此之前,已經訪古好幾年了,也看到過一些算是失修古建,看起來比較陳舊,算是失修了,沒想到還有塌得這麼慘烈的。這是第一次到山西,留給我的印象,就感覺山西鄉村古建有很大的問題,怎麼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麼珍貴的東西能夠毀成這樣,當時感覺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經過幾次去山西鄉村的尋訪之後,發現明顯感覺到鄉村古建失修的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量非常大。那時候我就想應該為這些古建築做點什麼事情,不然何以對得起愛好者的愛字,愛從何來?但是後來看到的失修古建越來越多,就感覺這個事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我覺得這個事應該做點什麼。後來慢慢我就想明白了,我覺得再小也是一個聲音,那個時候還不太流行自媒體這個詞。

  2006年的時候,就開始到處去尋訪古塔,我記得那個時候新浪博客好像上線時間不長,然後我也特別希望通過網絡,分享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古塔。然後就注冊了一個新浪博客,這個網名想了好久,然後就想了這麼個名字叫“愛塔傳奇”,塔就是古塔的塔。從那個時候到現在這是九年了吧,我現在應該在新浪裡的算是元老博主了。另外應該就是旅行的開支。我這幾年每年在外面旅行考察的費用,每年大約是兩三萬塊錢,和一趟出國旅行也差不多。可能很多朋友能夠做得到,關鍵看這個時間了,能不能下這個決心說走就走。

  然後我就通過新浪博客把山西鄉村失修古建想了專輯的名字,就叫做《大木殇》。然後把山西都是我親自到過現場的山西的失修古建綜合在一起,一集一集地發,通過新浪博客把它發布出來。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新浪微博了,第一期《大木殇》發的時候是2011年的聖誕節,2011年底,這個時候新浪微博已經有了,那個時候不太了解微博怎麼玩,我就把《大木殇》的內容通過微博也開始往外發送,就是博客、微博同時在發,沒想到微博的反響非常大,很多人轉發,轉發量非常大,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不到一百個粉絲,但是有的時候一條微博轉發量能到幾千次,又帶來很多的粉絲進來,感覺微博的力量太強大了。主要的陣地又轉移到了微博,通過微博,這個時候就產生一些社會影響了,一個是知道的人多了,通過這個微博的擴散出去,又引起很多媒體的注意,這是《大木殇》一開始發出來以後,效果不錯。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這有時效性的問題,比如我這個照片拍了三個月了,三個月以後,大家不斷通過轉發,很多人就問我,它現在怎麼樣了,轉發了幾千次了,或者轉發這麼熱在微博上,它有沒有效果。我也不知道效果。

  這些廟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的情況下,這些廟,很多廟在網上百度不到任何一張照片,根本沒有什麼人關注它。這個時候我就想怎麼才能另外這些東西,還是一個後代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你比如說像平遙古城,每個城都有古城的年代,沒人聽說過平遙,但是現在別的地方都慢慢拆沒了,只剩下它那還有了,這個地方就變成旅游勝地了,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平遙縣城建設的規模是在周圍這些縣裡是最好的,這就變成一個後代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了,這是我們做文物保護的意義。我們活化鄉村古建就是希望這些古建自身能夠產生點價值,這個事情怎麼做呢?我們和幾位朋友聯合,搞了一個自媒體的聯盟,訂閱號聯盟,就是咱們現在通過微信,看到的這些訂閱號,還有微博,還有博客,搞了這麼一個聯盟。通過這個聯盟,我們涉及一些線路,通過商業化的運作,發布一些類似旅游信息一樣的,但是我們這屬於文化旅游,這樣吸引大家去,吸引大家去到這些廟裡。通過這樣不斷搞這樣的活動,把它朝產業方向發展,這樣能夠活化一部分鄉村古建,也減輕一下政府的負擔。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深刻的感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公眾的支持下,才能夠做到,無論是微博、微信,都得靠大家的支持。所以我今天在這兒也非常感謝同學們來到現場,來參與我們這個活動,傳統文明的余脈能多留一點是一點,不然的話50年以後的人看我們,那就像我們現在看當年拆北京城牆一樣,一代人臉上無光。所以也非常感謝大家到場,也非常希望以後大家多參與,多支持。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