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唐代彩繪鎮墓獸是什麼樣子的?

唐代彩繪鎮墓獸是什麼樣子的?

日期:2016/12/15 1:56:42      編輯:古建築彩繪

  鎮墓獸是唐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隨葬器物,是為震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周禮》記載說,古代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喜食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將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只眼,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圹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方良也是一種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從有關“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辟邪”或“靈神”、“士伯”等相關。

唐代彩繪鎮墓獸

唐代彩繪鎮墓獸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彩繪鎮墓獸,高48.8厘米,方顱獸面,豹眼獅鼻,張口露齒。獨角與雙耳細長尖利,腦後飾朝天戟。右前肢上舉,左前肢撐地,上身直立,後肢彎曲,蹲坐。胸部鼓起,怒目圓睜,形象威猛,除凶辟邪,意在用自己猙獰的面孔嚇退外敵保護墓主人的安寧。此俑通體飾彩繪,犄角、臂膊處有描金,色彩艷麗。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考察,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後逐步消失。鎮墓獸的制作,早期以木質和骨質的為主,陶質極少,到隋唐時期則以陶質和唐三彩為主。金屬和石制品的鎮墓獸是極為少見的。大唐西市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唐代彩繪鎮墓獸以陶燒制而成,形態精巧,制作精良,色彩斑斓,更有描金為襯,富麗堂皇,是所見冥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顯示了對墓主人的崇敬關切之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