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龍尾關上的那些事
日期:2016/12/15 0:44: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的面貌不斷更新,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般出現,歲月留下的痕跡在城市建設的腳步下漸漸模糊,甚至消失。很多承載著歷史和人文風情的地方漸漸變了模樣,也有一部分因為沒有過多地遭受到沖擊,相對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大理龍尾關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龍尾城是南诏古城遺址,閣羅鳳所築,因蒼山自北向南勢如游龍掉尾,故稱“龍尾城”、又名“下關”。南城門命名為“龍尾關”,城堞西南延至“江風寺”的“天生關”,東北延至“鎖水閣”,全長約四公裡,地險景美,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龍尾城是南诏、大理國之南大門,大部分已被毀,現存有壽康樓和西部一段百米城牆,殘高不到1米,1987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尾關上的那些事
下關西洱河畔如今的黑龍橋頭對面向上走,就是龍尾街,龍尾街兩旁是年代久遠的房子,很多院落都保持著古建築的風格。如今這一帶仍有很多居民,大多都是世代在這裡居住。多年前,這裡是南诏國閣羅鳳修建起來抵御侵略的關隘,南诏與唐朝的“天寶戰爭”就是在龍尾關打敗了李宓將軍的大軍,後將李宓將軍葬在了蒼山腳下,也就是現在下關本地人祭拜祈福的將軍洞。龍尾關還是交通要道,既是進西藏的茶馬古道,更是商賈雲集分散物資的重要城關,據傳龍尾關城樓比現存的“壽康樓”(北城門樓)更加雄偉壯觀。
龍尾關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人才輩出,現存有一批歷史文化小院,和不計其數的古井、古樹。“一門三進士”的蘇隆、蘇兆明、蘇嘉惠之家,明代翰林趙雪屏故居,據傳明代建文皇帝曾在龍尾古城居住過、有“小樓曾是帝王居”之稱的“黃翠樓”,中共地下黨雲南省委滇西聯絡站等28個小院和遺址,龍尾關還出過辛亥革命烈士馬骧、民國中獎工兵總指揮、二戰時期被授予“太平洋勳章”的愛國將領馬崇六等歷史人物。
壽康坡:曾是繁華的商貿集散地
龍尾街的主干道,被稱為壽康坡,因這裡多出長壽老人而得名,壽康坡分為龍尾街和中丞街兩段。壽康坡曾經是一條繁華的商貿集散地,兩旁臨街的人家至今還保留有石頭砌成的鋪台子,仔細看牆上還留有“銀錢兌換,童叟無欺”等模糊的字樣。從小生長在龍尾關的羅綱老師現在是龍尾古城保護協會的一員,他介紹:“當年的壽康坡是茶馬古道必經之路,是下關到大理唯一的通道,有很多大小馬店。這裡也曾是最大的物資交流中心,茶葉、煙草、皮草、布匹等農副產品都在這裡交流,晚上燈火通明,是一片熱鬧的商貿街區。如今的壽康樓曾經是玉洱煙絲社的所在地,1985年更名為下關雪茄廠,十多年後成為了現在的大理卷煙廠,大理有名的洱海牌香煙就出自這裡。”
有名的中醫世家,“大德堂”和“松鶴堂”也在這裡,在過去兩個世家承擔著龍尾關居民的衛生和保健。“大德堂”始建於清鹹豐年間,抗戰期間發生霍亂,下關霍亂盛行,“大德堂”自配“霍亂散”贈送鄉裡,鄉裡曾贈“名醫名士”牌匾。“松鶴堂”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創始人周銘的老師周霞曾是日本天皇御醫,“松鶴堂”加工制售的“清火丸”、“藿香正氣散”等中成藥在當地頗有名氣,每年端午會向鄉親贈藥,遇到窮苦病人不收分文,還贈送藥劑,鄉人敬贈“仁術仁壽”牌匾,如今兩個名醫世家的院落仍保留著,已被掛牌保護。
龍尾街、中丞街改造工程正在進行
目前龍尾街、中丞街的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走進龍尾街可以看見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鋪石板路面,據下關市龍尾街中承街改造工程主任楊學佳介紹:“龍尾街、中承街改造工程是由國家發改委撥款1056萬元,省、州、市各級撥款進行的,基礎工程預計在9月完成,目前的工程任務只是完成三線入地、改善基礎設施,不對文物古跡進行任何改變。”
由大理市設計院完成的《龍尾關保護建設總體規劃》已經完成,規劃面積達6.3平方公裡,下一步,龍尾關還將恢復重建“父子經元牌坊”和“大忠丞牌坊”兩座古牌坊,設計圖紙已由大理市規劃設計院完成,在招投標後可進入建設,兩座牌坊的恢復重建將以修舊如新、建新如舊的原則進行。龍尾關內菜園巷、龍泉巷等16條巷道中的主要干道也將進入下一步的修護計劃。
大理市龍尾古城保護協會是由一批熱愛龍尾古城的離退休人們組建的隊伍,通過多年來的走訪和調查,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整理和編輯出版了《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詩碑》、《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小院》和《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遺存》三本珍貴的文化史料書籍,為28座歷史文化小院留下史料並掛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