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世家潘先生的斗拱收藏
日期:2016/12/14 21:26: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收藏界,從事各種專項收藏的藏友很多,但是如出身古建世家的潘先生這樣私人專門收藏斗拱的,恐怕在全國收藏界也找不出幾個,甚至有可能潘先生是唯一的一個。
一個細雨蒙蒙的下午,記者在潘先生處見到了他收藏的百多個“寶貝”斗拱。“我收藏的這些斗拱雖然都是現代仿制的,但樣式卻涵蓋了從南北朝到清代的128種。你看,這是漢代的斗拱,式樣簡潔、形制比較碩大;這個是宋代的,宋代的斗拱制作技藝達到了一個頂峰。”潘先生指著一個個斗拱介紹道。
在以木建築為主的我國古代建築中,出現在3000多年前商周時期的斗拱占據了重要地位,凡是重要的建築中都必須用斗拱。在現存世界最高的木建構建築——建於宋遼時期的山西應縣木塔中就有60余種的斗拱樣式。在我國數千年的斗拱發展史上,歷代的能工巧匠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數量可觀的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式樣繁多的斗拱。“要說起我對斗拱的興趣,主要來自家父的影響。”潘先生的父親就是有著“斗拱王”之稱的潘德華。在揚州甚至在全國的古建行業,“潘德華”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我國古建大師羅哲文先生曾說:“潘德華是自學成才的古建專家,他與我同出‘班門’,有同樣的學習、成長經歷,而且對斗拱情有獨鐘,是多年‘以古建會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當年家父寫《斗拱》專著的時候,歷時12年,對國內遺留下的著名古建築以及相關書籍都進行了考察、閱讀、研究與分析,並親手繪制了300多幅墨線圖,1000多件斗拱分件圖,他的《斗拱》一書可以說是他親手實踐的結果。”
在父親的熏陶下,潘先生自然而然地也迷上了斗拱。1994年左右,為了驗證《斗拱》一書中的斗拱樣式圖的准確性,潘先生和父親決定依照圖樣將之復制出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了我的斗拱收藏。”潘先生收藏的128式斗拱全部為兖州柏材質,其中,式樣最早的是南北朝時期的“一斗三升式”斗拱,其原型在河北磁縣南響堂山7窟中可以見到;式樣最繁復的則是清代“宮廷官式”斗拱。與唐宋時期的斗拱相較而言,清代的斗拱構件變小,層層外挑,式樣要復雜得多;最難得一見的是仿制日本唐招提寺裡的“方頭昂”斗拱。據潘先生介紹:這種方頭昂斗拱目前在國內已基本看不到了。但這種方頭昂斗拱並不是日本建築原來獨有的,而是當年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時帶去的。雖然現在國內已見不到建築實物,但是在漢墓出土的明器中就有這種方頭昂的建築模型。其之所以在中國絕跡,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淘汰了;樣式最為現代的則是一個宋代的斗拱樣式,其外形與一架飛機模型十分酷肖。
當年為了這128式斗拱的制作,潘先生付出了很多辛勞。“首先要找到能做的師傅,不僅手藝要好,還要能夠看得懂圖,並且願意花時間去做。幾經輾轉,好不容易找到了江都的李聖山師傅,這個木工世家出身的師傅為了幫我制造這128式斗拱也是吃盡了辛苦。至今,我都很感謝他!”說起仿制的過程時,潘先生感慨道。從斗拱的收藏,潘先生又延展到了對木雕老物件的收藏。“看著這一件件凝聚了古代和現代木工匠人智慧與心血的木雕與斗拱,我就為我們國家擁有的古代建築驕傲,為我們歷朝歷代的匠人們驕傲。閒暇時,我喜歡一件件審視它們,用心去聆聽它們的故事,充分享受收藏它們的樂趣。”潘先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