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岳陽樓“托管” 要“前途”還是“錢途”?

岳陽樓“托管” 要“前途”還是“錢途”?

日期:2016/12/14 11:40: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說起岳陽樓,自然就會讓人想到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以及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過最近,讓人“憂”的不是“居廟堂之高”,也不是“處江湖之遠”,而是有報道說,岳陽樓景區正被一家企業承包經營,遂引發了“岳陽樓被賣了”、“岳陽樓被托管”的質疑和擔憂,甚至有景區的工作人員說,目前景區由“公家”管理經營良好,想不通為何要被“托管”。

 

  且不說“公家”管理經營好文物古跡的責任和能力,也不說我國《文物保護法》第二章第二十四條明文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單說大家最關心的一條——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人們心中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岳陽樓被“托管”後能否得到有效保護?

 

  既然有此動議,承包方和轉讓方自然認為自己能夠做到,且會找各種理由,做各種承諾,好讓大家相信岳陽樓的“明天會更好”。但是揆諸現實,很多“托管”的未來還真的就像一場夢。1999年至2003年間,湖南芙蓉鎮三個景區曾先後許可給外地公司開發經營,但最終以經營權被收回而告終;山西大同市雲岡石窟也曾以5億元的價格托管給錦繡中華,但5年的合作協議未滿1年就悄悄終止……很多文物古跡的“托管”都“不得善終”。

 

  照理說,引入市場力量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如果管理得當、監管得力,既能夠減輕政府部門壓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服務質量,又能夠有效保護文化遺產,自然皆大歡喜。但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是把雙刃劍,保護和“開發”本來就有些“同床異夢”,過度“開發”導致文物、遺跡破壞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張家界武陵源曾修建所謂“賓館城”、“天下第一梯”、“天上街市”,近乎遍體鱗傷;武當山古建築群曾轉讓給私立武術學校,因監管失察導致大火……

 

  對於文化遺產,歷來要麼是政府主導管理,要麼是商業公司主導開發經營,近年來,所謂的“市場化”、“承包經營權”的做法漸成一時之選。據說是首開國內旅游景區“委托經營”之先河的湖南鳳凰,2001年以9.36億元出售鳳凰縣八大景點50年經營權,但如今鳳凰古城哪還有半點沈從文筆下的那種靜谧感?倒是“生意”、“經營”的氛圍濃厚得無以復加。企業承包經營,勢必以經濟效益為第一追求,如果托管的目標不是遺產保護而是遺產過度開發、過度經營,再加上缺少完善的制度機制和切實的管理監督,那麼老祖宗留下的這點遺產,就可能會逐漸斷送。

 

  數百年、數千年積澱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是否應該成為個別公司經營工具的爭議暫且不論,名勝古跡的公益屬性本來就應該排斥牟利行為也按下不表,其實過往種種“托管”案例已經一再警示我們,商業資本的逐利傾向本就與文物古跡的保護責任和公益屬性背道而馳。面對前車之鑒,人們對岳陽樓的“托管”之憂並非空穴來風,有關方面能否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呢? 來源: 光明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