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民居風格建築的典型代表--李家大院
日期:2016/12/15 1:22: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山西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晉南獨一無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於運城市萬榮縣,始建於清末民初,是反映晉南民居風格建築的典型代表。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整個古建院落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既有晉南民居特色,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高直尖),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明末年間,第八代的李永山遷居萬泉縣闫景村,距今370余年。1821年,傳到第十三代“文”字輩時,以李文柄為首在當地趕集擺布攤,他們捕捉到陝西靠近寧夏、內蒙一帶的定邊、靖邊、安邊(簡稱“三邊”),因自然條件限制不能種植棉花,布匹奇缺的商機,便組織馬幫馱運土布跑“三邊”,返回時捎上皮貨、藥材、雜貨等,常年堅持雙向長途販運,被人們稱為“邊客”。
李家的發跡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以其傳統農業聚集資本,然後轉入商業領域,又由於封建商人的積極進取,成功進入近代工業領域,轉化為民族資本家。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家族能夠連續實現中國近代經濟的三個跨越,與時俱進,這在同一時期並不多見,而李家大院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實物見證,彌足珍貴。與晉中的晉商大院相比,李家大院的許多建築帶有明顯的西洋風格,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其特點是: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特別是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著晉南民間多子多福、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
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 ,精致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的建築精雕細琢不失其雄,刀劈斧砍不失其精!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李家大院
建築風格
它是一座反映晉南民居風格的典型建築。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組,房屋280間,現有院落7組,房屋146間,另有祠堂花園遺址等,共占地125畝,相當於10個喬家大院面積的院落。整個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致大宅門接地通天,特別是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它處處顯示著晉南民間多子多福、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在裝飾藝術上也把民族文化滲透到建築的各個角落,充分體現了晉南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 李家大院主題建築顯得有些特別,相比較那個時代的建築似乎有點西洋化,經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孺為妻,從而使整個建築呈現出明顯的西洋風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這裡呈現出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門樓外形的整體輪廓高、直、尖,線條輕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紀歐洲“哥特式”的建築。而它表面的磚雕圖案卻是典型晉南民間藝術,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
家族轶事
1、李氏家族廣做善事,歷世相繼,在當地廣為流傳,被人稱為“李善人”。原萬泉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每逢天旱,村中鬧水荒。民國初年,為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李家牽頭出李家大院百善牆資組織全村人打深井,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問題。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經常轟炸西安,為保護家人和街坊四鄰的安全,李道榮在西安市的甜水井街靠南城牆邊修建防空洞,李氏家族把濟困當已任,視善舉為本份。凡闫景村、薛店村因婚喪嫁娶困難者,李家均施捨錢糧,對特別貧困戶的喪葬之事,李家親送棺材一口,讓其入土為安,以示對死者的哀悼。逢年過節,對村中的貧困戶,李家總要給點糧錢,使其度過年關。民國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為了保全村民性命,李家從運城購回“十點水”(防疫用藥),向全村戶戶發放,以度疫情之災。 1930年秋,閻錫山動員全省各地富戶資助興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共捐錢36000塊,代表萬泉縣的西片和南片共36個村莊,每村1000塊銀元。1931年前後,猗氏至萬泉的公路破土動工,一年後建成。民國17年,河東大旱,死人無數。李家兄弟傾力相救,為災民共捐款6000塊銀元,並且在薛店村家廟、閻景村祖師廟運城池神廟三處設粥場捨飯,長達一年之久。 2、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縣內孤山洪水暴發,闫景村內房屋多數倒塌,糧食多被淹沒,其衣食無著不下百余人。李敬修、李敬倫同侄子李道升組織家人為村民取土盤灶,劈柴煮米,捨飯施衣,使村民無一受饑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太白晝見,日赤無光,河東大旱,小麥未收。老百姓饑寒交迫,無法生活。李敬修、李敬倫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數十斛糧食赈濟村民。當時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特為李氏家族頒發“博施濟眾”牌匾一塊,以示表彰。 3、李道升也十分注重教育。他慷慨捐贈銀五百兩,在高村廟建成育嬰堂。縣立高等小學校籌建,又捐銀千兩,以資興辦。本村國民學校經費緊張,再次資助銀三十兩。李道升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潛心修身養性。他認為,人才是立國之本,只有振興教育,才能強國富民。李家建造學堂私塾院,專門用於教育後代。李家不僅重視對的子女教育,更重視尊師重教。每年冬至這一天,李家的男主人都會特意宴請教書先生,家庭主婦都要穿上褶裙、帶上求學子弟向教書先生行禮。李家教育後輩要讀經書不讀死書,活學活用。大院的一塊影壁上磚雕的 “司馬光砸缸”圖,就是一種靈活的教育形式。在影壁的兩邊有一副對聯: “擁林千頃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 “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意思是:當你擁有了千頃森林,看著那樹濤滾滾才能領悟到做善事就如種樹一樣,積善成德,才有好的回報。當你存書萬卷,寫下大量文章之後才知道做人就跟做文章一樣,要從小事做起,方成大器。有一年,有兩個小偷到李家偷東西,剛上到房頂,李道升就發覺了,高聲說:“房上的人請下來吧!夜深危險,如果掉下來摔傷了,家中的父母誰來奉養?等我給你搬梯子!”小偷聽了以後非常慚愧,下來跪地磕頭,李道升送了他們一些錢糧,並叮咛以後有難處就來找他,從此再也沒有人進李家偷過東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都是仁愛慈善的人。每逢過年過節,她們都會組織兒媳們給長工們送去酒肉飯菜,毫無怠慢,吝啬之意。村裡只要有人求助,她們都會全力相助。她們去世以後,闫景村的村民送了她一塊“懿德千古”的合村匾,李家善舉之風,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 4、李道行的第三房妻子麥氏居住的院落大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三省台前設棋枰歡留朋友,一經樓上藏書籍遺訓子孫”。三省是指《論語》裡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一個人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溫習了呢? 麥氏教子女們學英語,她又精通漢語,熟讀中國歷史,她仿效我國古代的“四大賢母”教育子女,引用“斷機勖學”、“ 畫荻傳書”、 “精忠報國”等古訓說服子女,對孩子們的小錯(轉載自圖說中國)誤從不姑息遷就。麥氏彈得一手好鋼琴,並會拉手風琴,經常用鋼琴、手風琴教子女學音樂。麥氏提倡男女平等,堅決反對子女早婚,並堅持婚姻自由。麥氏的先進理念影響了李家人,他們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同時,思想更加先進,行為更加文明,生意更加興隆。 李道行在生活習慣、教育子女等方面受到麥氏的巨大影響。李道行平時身著西裝,並扎領帶,吃飯使用刀叉。他把傳統的土炕改為木床,冬季取暖使用英制鐵鑄的取暖爐。李道行歸國以後辦工業,用實業興國,這些都證明了他思想的解放性和前衛性。藏書樓是李家大院的標志性建築。民間諺語曰“遺子孫黃金滿盈,不如一經”這也是李家建造藏書樓的一個用意。體現了主人好結良友,注重朋友間的友誼,又十分重視子孫後代教育的性格特點。李家大院的主宅院大門兩旁镌刻著《朱子家訓》,上面寫到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粒,恆念物力維艱”的節儉警句,讓子孫後代進門出門都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