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發改委召開“以疏解促文物騰退”新聞發布會。據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本市將優先騰退東西城182處直管公房范疇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對於文物的保護使用,將引入社會力量,眾多會館將嘗試與原籍政府進行合作,包括投資騰退、整治及管理使用。
核心區疏解將促進文物騰退
據市文物局副局長於平介紹,雖然從2000年以來,政府已投入55億專項資金用於文物的保護,但由於歷史原因,仍有大量文物被居民和單位占用,文物騰退難、占用文物的修繕,一直是本市一大難題,尤其是舊城。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處,舊城內就有42處,占到33%。另外,核心區內還分布普查登記文物共計374處。“可以說,核心區內擁有的文物保護單位相對是很集中的。”於平表示。市京津冀協同辦常務副主任王海臣介紹,未來在加大核心城區的疏解過程中,將探索出一條可推廣、可復制、行之有效的城市核心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升級改造之路。
東西城182處直管公房優先騰退
如何在疏解中促進文物騰退?於平介紹說,未來舊城直管公房屬性的文物騰退將作為一大突破口,“已經和東城、西城達成共識,先對直管公房類的文物保護積極做工作,將重點先解決存在嚴重隱患的文物騰退工作”。
據統計,目前東城西城內屬於直管公房范疇的不可移動文物約有182處,東城區77處、西城區105處。陳獨秀舊居、楊椒山祠、粵東新館等一批已完成或正在推進騰退的文物保護單位,都屬於直管公房范疇。東城區住建委黨組書記劉景地表示,文物騰退面臨著很多工作協調問題,如陳獨秀舊居的騰退工作,從2005年就被文物局“掛賬”為嚴重安全隱患單位,但騰退工作由於資金、房源與居民配合等原因,一直未取得實質進展,直到2013年才正式啟動工作,2015年全部完成騰退。對於文物騰退面臨的諸多難題,於平介紹說,本市將制訂文物騰退專門的政策,並探討建立騰退專項資金平台,以解決文物騰退的資金來源。另外,也將高標准集中建設核心區對接安置房,包括優先選擇位置較優、配套齊全的規劃建設用地。
會館保護將嘗試與原籍政府合作
未來,對於完成騰退的文物建築的保護修繕問題,還將繼續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賦予與文物相關的新的使用功能,包括鼓勵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對社會開放。已被更好“利用”起來的文物建築如,陳獨秀舊居作為社區博物館使用,萬松老人塔的正陽書局、中國書店北京雁翅樓24小時店……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中,備受關注的會館問題還將成為一大突破口,以進行文物使用的新探索,“將嘗試與會館原籍政府進行合作,由其投資進行騰退、整治以及管理使用。以發揮文物的價值和彰顯文物保護的效益,形成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