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朱家角古鎮 在“魔都”感受溫婉水鄉

朱家角古鎮 在“魔都”感受溫婉水鄉

日期:2016/12/14 10:40: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澱峰晚照”一景可賞。

    朱家角風景名勝

               

 

    湖

    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裡,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裡,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橋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站在橋頂,看七月廿 朱家角圖片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街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啧啧稱奇。有“長街三裡,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寺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廟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袅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廳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歎為觀止。

    館

    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品位極高。

    園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余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占地70余畝,小巧玲珑,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游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灣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弄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迩,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睐,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圖片來源:朱家角古鎮官網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荟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谔、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干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古鎮朱家角,橋多、弄多、角多,顯露出無限的水鄉文化氣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數百年造就了無數豪傑,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斷延伸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於是,朱家角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說是自娛自樂也罷,說是群眾文化也罷,總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內涵,已經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猶如綠葉襯牡丹,給水鄉澤國添上重重一筆。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