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 將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 將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

日期:2016/12/14 11:04: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日前,備受關注的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作為我市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項目的重要節點,該項目風格突出“全唐風”,將在遺址原址保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風貌,與已建成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形成軸線,遙相呼應。

 

  1仿唐代官式宮廷建築風格

 

  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500余年。在這裡,武則天曾登基,並舉行重要慶典和外交活動。應天門是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發生地,是洛陽歷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證明,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應天門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張如意介紹,經考古發現,應天門是一座門樓、朵樓、東西阙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庑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門阙遺址。

 

  “它的重要形制體現在‘雙向三出阙’上,兩側共六阙,城樓上有兩重觀,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才能享用。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和明清的宮城建築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張如意說。

 

  據記載,應天門城門東西寬130米以上,兩側阙台高120尺。也就是說,按照唐代1尺為29.4厘米來計算,這座城樓為35.28米,大約相當於如今的13層樓高。

 

  市文物局工程指揮部現場負責人李鑫介紹,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由中國文化遺產院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設計完成,整體風格為仿唐代官式宮廷建築風格。

 

  “項目主要由台基、城樓、朵樓、阙樓、飛廊、連廊等組成。主體為鋼框架結構,外觀梁、斗拱、柱、瓦面、欄桿均使用銅皮模仿古建築造型;阙樓基台、城樓等外貼仿古青磚和青白石。其周邊環境也將突出‘全唐風’,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李鑫介紹。

 

  2保護遺址層施工難度大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以定鼎路改線和中州渠南移為前提。目前,定鼎路環線道路工程已建成使用,中州渠已南移完畢。

 

  昨日,記者在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大型機械正在平整場地,東邊阙樓遺址保護展示在加緊進行。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從外面看為仿唐保護建築,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為減少對遺址層的干擾,施工方將采用大跨度異型鋼結構建造承台,然後在承台上建城樓、朵樓、飛廊、阙樓等。承台為梯形,高9.5米,為保護遺址層,510余根粗細不一的工程樁和50余根頂管都將在遺址層下安裝。

 

  “因遺址臨近洛河和中州渠,地下水水位可能較高,施工難度較大。”該項目施工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3工期一年半預計2018年完工

 

  市文物局副局長王木林說,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成後,將和天堂明堂景區組成隋唐洛陽城宮城區的核心展示區,對我市文化傳承創新體系的構建及城市文化品位、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築的南北均設有廣場,工程主體南北側設置主出入口,各層內空間以棧道分割、相連,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游客駐足觀賞,遺址北側設置有停車場。

 

  在交通上,我市已委托專業部門以隋唐洛陽城遺址為核心進行城市道路規劃調整,近期將以應天門遺址周邊的環線連接定鼎路主干道。

 

  王木林介紹,該項目工期為一年半,今年年底前,地下遺址保護部分將完工;預計明年4月,承台將封頂;明年10月,整個項目主體結構完成;明年年底,整個工程封頂;2018年4月,地面附屬設施將完工。屆時,游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來源: 來源:洛陽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