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明清北京――皇權至上
日期:2016/12/15 1:16: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元大都、明清北京――橫平堅直、中軸對稱、皇權至上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處於通向東北平原的要沖地帶。戰國時,這裡已形成城市,遼代在此建陪都。金時依遼城向東、向南建造了金中都。元滅金後,至元世祖忽必烈時,以中都東北郊瓊島一帶水面(今北海)為核心,建造新的宮殿,隨後又建成了“大都”城。並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運非常方便。
元大都是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布置的。因為地勢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統規整砥直,成方格網。城的輪郭接近於方形,城市的中軸線就是宮城的中軸線。全城道路分為“干道”和“胡同”兩類:干道寬約
元大都是自唐長安以後,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繼承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優秀傳統,並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宏偉壯觀的城市之一。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不象以前有些朝代捨棄前朝舊城,另建新城。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復傳統的宗法禮制思想,繼承了歷代都城的規劃傳統。整個都城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前左(東)建太廟,右(西)建社稷壇,並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壇。在城市布局藝術方面,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運用了強調中軸線的手法,造成宏偉壯麗的景象。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至鐘鼓樓構成成長達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無變化。乾隆以後,在西郊建大片園林宮殿,如圓明園、暢春園等。皇帝多住園中,很少去宮城。清代崇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築外,還增建了一些喇嘛廟,如城東北雍和宮等。
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萬,清代繼續增加,超過一百萬人。明清北京城,近於完整地保存到現代,是我國人民在城市規劃建築方面的傑出創造,是我國古代城市優秀傳統的集大成,也是中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