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材料,古建築工藝,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

古建築材料,古建築工藝,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

日期:2016/12/15 1:18: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木作基礎篇

木作基礎篇——百家合本,百家爭鳴


1、古建築的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築,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
另一種說法是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變通的,是活的,沒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穩定又輕巧。小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柱高為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徑為27厘米,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
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規定為1/1000。

3、側角:
為了加強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築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腳”或“掰升”。清代建築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並將移出後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
柱子側腳是在原設計尺寸的基礎上將柱根向外側移動。

3、榫卯:
榫卯連接是中國古建木結構的一大特點,中華匠人在對木、石等器具的架構中運用了榫卯。榫卯的種類很多,應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
(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
(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
(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
(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
(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
榫卯的應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發展起來的,今天的梁架結構更是千年的優化中脫穎而出的,榫卯的優點是拉結、穩固、防震抗震。
缺點(相對與現建):某些榫卯形式傷及木理,消弱了構件的良好應變和應力,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這點在封建統治下的官式建築中尤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沒有那麼的約束力了。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4、上出:
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為檐椽出頭,一份為飛椽出頭。

5、步架、舉架:
相鄰兩檩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
舉架為兩檩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舉,脊步七舉。(舉高:一般為相鄰兩檩的底面(平水)之間垂直距離來計算)

5.1舉架(補):
舉架是中國建築帶坡屋頂的房屋用之屋頂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鄰兩桁檩中至中協垂直距離稱為舉的高度。舉的高度與步架的長度之比即為舉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舉等名稱,是指舉架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為一常數,整個屋面輪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線,而古建工程的舉架,在每個步架內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個屋面輪廊形成一下緩,上急的曲線。舉架的緩急以房屋進深的大小和檩數多少而定。一般檐步為五舉(即五舉拿頭)。飛檐為三五舉。以上各步,如為五檩則脊步為六五、七舉,如為七檩則金步六五舉、脊步八舉。如為九檩則下金為六五舉,上金步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如為十一檩則下金為六舉,中金為六五舉,上金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或由設計人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必須隔舉)。最上一舉有時在九舉之上還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墊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為四斗口、無斗拱者按檩徑或檩徑的十分之八,如建築物較高舉架太小或檩數少,在建築物近處不易看見屋脊,也可將平水加大。


6、上檐出:
檐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檐出。大式帶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飛椽前端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為總平出。無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飛椽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兩斗口為“吐水(出水)”。


7、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傳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後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並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
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只起聯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後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後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檩子的總數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8、桁檩、枋、墊板、角梁的構造權衡尺度:
桁檩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檩,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數的金桁(檩)則以上、中、下別之。
在每條桁(檩)下,與桁(檩)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脊桁檩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系材。
一、墊板:長按桁檩長,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長按面闊一頭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徑再加拽架若干為長。徑3個斗口。“徑”是上金盤至下桁 底為徑,在放八卦線時必須注意加徑。
三、正心桁:長同挑檐桁。徑為四個半斗口。徑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長按面闊。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徑按檐柱徑或按柱徑的十一分之十,徑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長、徑同脊桁檩。
六、脊樁:是用在脊上,安裝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樁。長按扶脊木徑一徑、脊桁檩徑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長、寬按脊桁檩的1/3,厚按寬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長按檐步架,並加平出檐的2/3再加沖即二椽徑,後加一個半檩徑,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長。高按三椽徑或四個半斗口,厚二椽徑或三個斗口。
八、仔角梁:重疊在老角梁上的梁為仔角梁,長按老角梁長,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沖一椽徑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獸榫定長,高厚同老角梁。
九、由戗:長按金步架計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舉架高加斜定長,高厚同角梁。
注:舉架高加斜按舉架加斜法計算。


9、椽望及其他權衡尺度:
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檩與桁檩之間,方向與桁檩成正角。以承受屋頂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一排與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檩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
在檐桁檩上與桁檩平行,緊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檩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後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裡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並在小連檐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裡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


10、補其他尺寸:
翼角:建築物四個轉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
檐椽:長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舉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徑即長,徑按檩徑的1/3或一個半斗口。
飛椽(即飛頭):長按檐平出的1/3為飛頭頭部,按三五舉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頭部尺寸,一頭為一尾)即長,方按椽徑或椽徑的十分之九五。
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長按前後金桁中至中,加三個檩徑即長。高為檩徑一份,厚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長按踏腳木上皮至檩中為長。高厚按踏腳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長按前坡與後坡步架的檩與檩中,外加兩檩徑為長,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長按面闊、高按斜椽徑三點三徑,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徑,厚按高的8/l0。)
圍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樣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樣即加高四寸)。寬按建築物周長計。厚按高的1/10。)
連檐:大連檐、長按通面闊。高厚同椽徑,為了看檐頭雄偉,可將大連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連檐:長按大連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為高,寬按一椽徑。
瓦口:長同大連檐、高按下件定高,寬按高的3/10。
闖中板:長按面闊、高按椽徑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長按面闊,高按椽徑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縫板:長按椽長,外加榫即長。寬按檩徑二份,厚按椽徑一份或一斗口。


11、舉架加斜法:
二五舉一○;三舉一○四:三五舉一○六;四舉一○八;四五舉一一;五舉一一二;五五舉一一四;六舉一一七;六五舉一一九;七舉一二二;七五舉一二五;八舉一二八;八五舉一三一;九舉一三五;九五舉一三八;十舉一四一。


12、大木結構的四種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懸山、歇山
(1)庑殿:庑殿是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築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面闊長於進深,所以前後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後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庑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庑殿的構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檩枋與一般梁架構造相同,在左右兩坡上與前後坡各金桁檩的相應部位設有兩山金桁檩,以承托兩山的椽子。這兩山桁檩與前後坡相應各步架的桁檩,在四條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兩山各層桁檩處,在前後坡每層金桁檩中線的垂直面內,在其下面並與之平行的設有各層順扒梁。順扒梁分為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山面桁檩上,一頭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順扒梁上,承托山面徑桁檩與前後坡金桁檩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如為瓜柱則稱交金瓜柱,各層桁檩搭角相交處是放由戗的位置,由戗是從角梁後尾做刻半榫相交,繼續往上如不推山則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戗是四垂脊的骨架。但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線,一般在庑殿頂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進探步架每步尺寸遞減一成。如七檩屋架每山面為三個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從第二步(金步)開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減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淨尺寸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淨尺寸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檩推山應向外推的總尺寸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經過推山通步架(即三個步架和)共淨尺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檩、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淨三尺六寸;第三鄉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淨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淨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檩推山向外推出的總尺寸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後,金脊檩桁檩都相應加長,使脊桁檩懸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須加太平梁。太平梁長是前後坡兩脊步架位放在前後坡金桁檩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檩
(2)硬山:硬山只有前後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牆,山牆內部有前後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檩,在縫裡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構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


13.1大木的制作:
一、斬砍:古建工程均為木結構,所有的木構件的用料都較大,一般的用料要比設計實用尺寸都要加大(約大5—6厘米)稱為荒料。為了安全起見制作時一般說不用鋸鋸開。而多用奔斧砍荒,必經過奔斧砍鑿這道工序。從砍鑿的聲響中即可發現木材的疵病(如新料髓心腐朽,以及采伐時出現的摔傷,從表面都不易看出)。這就是對木料的審驗的主要一種方法。
二、打截法:任何一件大木,必須先打截,也就是根據丈桿的尺寸在兩端留出榫,劃出實用線將兩端鋸齊,才能進行放線,劃線和砍刨等工序。
三、大木劃線的標記:每一件大木上的劃線,彈線截線等線是比較多的。為了避免把線認錯,各種線都有一定的標記來代表,說明此線的用處,常用的線有以下幾種:
(一)中線:中線在大木上是主要的線,所有的一切大木都離不開中線。在中線上寫一個“中”字或中字符號代表中線。
(二)升線:(即側腳線)在升線上劃四個橫線代表它是升線。
(三)截線:就是去長短的線,在線上劃三個斜線代表截線。
(四)用用的線:就是這條線是正確的線,在線上劃上一個叉子,代表這條線正確的線。
(五)不用的線或是錯線:就在線上劃一個圓圈,代表這條線是不要的線。


14、柱類的制作
檐柱:
(1)、打截料:首先選料,看直順和園徑大小,但要以寸木不可倒立的要求來確定柱子的上下頭,根據丈桿的尺寸(包括上下榫)並適當留出荒料。進行“打截料”。所謂“打截料”就是把毛料兩端鋸齊平整,以便劃線。
(2)、劃線:劃線的次序及作法如下:首先看根部立木不可倒立,哪頭作上,哪頭作下,根據打截好的園木,用墊木墊穩。
接著園毛料的直徑尺寸分出中點。放十字中線。先按點出的中點吊垂直線,在垂直中線分中再用彎尺劃出十字中線。園木兩端同樣作法。但在放線時柱上頭(柱頭)放出柳(收分)線。
(3)、放八卦線:凡是園柱體在現場操作均用放八卦線。八卦線有“四一四”分八方,和“四方套四方十字坐中央”等做法。一般比較簡單的都用“四一四”分八方法來放線較快。在放線時,根據十字中線,如柱徑一尺(指柱腳,即柱根徑)。那就在中線兩邊各分零點二零七寸。並把各點連成八角,即為八卦線。
注:實用直徑尺寸乘以四一四系數等於八方的一方尺寸。
(4)、砍八卦線:根據兩端放出的八卦線。順著彈出直線,先砍出一面,糙刨刨出光面來,再彈上另一面再砍刨。直至把八面砍刨完。再在每面平分為四份。靠角邊上一份,與另角邊上的一份,連接彈上線為十六辮線(俗說砍十六方線)。十六方砍完,改為三十二方,直到基本砍園為止。
(5)、柳(收分):柱子有柳(收分)就是柱子上小、下大,柳的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收分一寸。在放八卦線時,柱腳是根據設計尺寸,而柱頭根據收分比例尺寸放出八卦線。
(6)、中線和升線:這兩種線是在園柱徑刨光以後進行。根據端點十字中線,彈出“中”線,同時標記該柱子的位置及方向。一般說,在柱子裡面即向室內標記,將標記號寫在柱子下端。按著柱子的方向彈出升線(即側腳線)。側腳線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側腳一寸。彈線時要注意,柱頭上部對准中線,柱腳下部按記算出的側腳線尺寸(側腳線向裡返)彈一順線,這條線就是“升”線。
角柱“升”線:角柱按前後檐來說,它應往裡,側面按山面來說它也應往裡側,它是兩面都有“升”線。所以角柱的四面都彈側腳線,彈線法同前。
(7)、榫眼劃線:柱子本身的榫眼都按柱中線來劃,決不能按升線劃。因為枋子等都隨柱子側腳往裡側。所有的榫眼位置都按丈桿的尺寸進行劃線。
柱脖和柱腳:柱脖和柱腳劃線都按升線劃,因它隨柱子側腳有傾斜。柱腳在四面劃出撬眼,以備安裝時撥正之用。劃線時必須按丈桿,將丈桿放在柱子上,將各榫、眼、長短尺寸用劃簽點好(劃簽最好為竹子制作的),用彎尺比著中線劃齊交圈。(如大式)做法,就不在柱頭上做饅頭榫。(因為它有平板枋,而是用木銷相交)。
(8)、榫眼規格:柱子的饅頭榫和柱腳的管腳榫,尺寸為柱徑的十分之三見方(一般為兩寸,6-8厘米)長同方。枋子榫一般都用銀錠榫(燕尾榫)。如大式額枋榫,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銀錠榫,一種是帶有袖的銀錠榫,榫高按枋子高,寬等於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帶袖肩的榫,高同枋子,寬為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包括袖肩在內),袖肩是方形長為柱徑的1/8。注:以上所說的榫眼尺寸,都按榫眼所在柱子位置的柱徑
尺寸計算。
插金枋及穿插枋榫,均為大進小出的作法。榫高同枋子高,寬(厚)按柱徑的1/3,長一個半柱徑。柱子的看面(即前面)出半榫,露出柱外部榫長等於半柱徑。

15、梁的制作
    如上所述:梁有九架、七架、五架、三架梁、雙步梁、單步梁等。
a、七架梁:(小式作法):做梁和做柱子一樣,先用丈桿打截料;在梁的兩端頭劃迎頭立線(即直垂線)根據立   線,找出底皮線和兩肋線。即梁的底皮線和梁的寬窄線;由底皮線往上返8/10檩徑(或一個檩徑)為“平水線”,這條線就是檩的底皮線。從這條平水線再往上返半個檩徑劃一線,即“抬頭線”這條線與檩中線平。也就是梁頭的上皮線。所以梁頭高為一點三檩徑(或一個半檩徑),再從抬頭線往上加零點二檩徑劃一線為“熊背線”。這就是七架梁實用高的尺寸,合一個半徑高(或一點七徑)。但熊背可根據材料加高。
劃兩肋線即梁寬窄線,梁頭寬窄按柱徑加一為梁寬,如柱柱徑一尺梁寬應為一尺一寸,按梁的垂直中線兩邊均分,劃出兩肋線,即寬窄線。根據兩端的底皮線,在梁的兩側面(梁身)彈出直順線,進行刨光,但要求刨到齊線止。根據兩端的立線,彈出兩側的平水線,底面中線和熊背面(上面)的中線,按著丈桿劃出檐中線(即檩中)和步架中線。在柁底的檐檩中線劃出“海眼”一般為二點五寸見方,深二寸即可。為了安裝時不架馬,將海眼四周硬楞作倒楞。梁的底楞作圓饅楞,按梁面的1/10彈出圓楞線(同額元饅楞)進行操作,鑿眼,刨光。再將水平線、抬頭線及各步架的中線劃好。
根據檐檩中線用檩椀子樣板即“叉子樣板”,在水平線上皮劃出檩椀子。檩椀子尺寸為半個檩徑。
作法:將樣板的直邊對齊檐檩中線,上邊對齊抬頭線,樣
板檩底對齊平水線,進行劃“檩椀”弧線。再翻過來同樣劃另一半弧線,形成半個檩徑圓(即成為檩椀)。再把檩徑線過到梁頭上面來,劃鼻子線,俗稱“大鼻子”,鼻子寬等於梁的二分之一,在做完檩椀子的同時,將墊板口子作出。口子深為一寸,寬同墊板。
梁底和梁兩肋都已完成,將梁擺正,熊背朝上,在步架的中線劃出瓜柱眼(海眼)也就是瓜柱的管腳榫眼。長按瓜柱徑,寬按瓜柱的1.5/10進行鑿眼。最後用鋸盤柁頭(即鋸柁頭),將兩頭留的荒料鋸掉,並把原迎頭的各線從新劃好備安裝時用。要將柁頭一鋸鋸齊。
注:“一盤柁頭,二鋸檩,三鋸柱子立的穩”
一盤柁頭就是一鋸將柁頭的荒料鋸掉,不要翻身再對著鋸。因一鋸鋸下來柁頭平整,沒有台和凹凸現象。二鋸檩因檩作刻半榫要求半檩徑一鋸,所二鋸就鋸平了。三鋸柱子立的穩,是根據三點落地較穩,所以要求盤柱根時鋸三鋸,鋸完之後用斧子錘錘中間。
全部做完後,熊背上標寫梁的部位及名稱。(如東縫西縫某架梁等)。

b、五架梁:作法同七架梁。按丈桿打截料,劃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熊背線;作鼻子、鑿海眼,倒圓饅楞、鑿檩椀等項操作。如小式不作一檩三件,前後檐可做檩枋(檩仿作銀錠榫)。金步可做替木口,寬深同墊板口,高為4厘米。圓饅楞,鑿檩椀等項操作。


c、三架梁:作法同七、五架梁。抬頭線按七、五架梁的尺寸乘以0.8即可。為使梁頭減小,不致與椽子相碰。


d、雙步梁(即大膀子):打截料放線,等作法同七、五架梁,但一端做柁頭、另一端做榫插入中柱內。榫寬為梁寬的3/10,高同梁高、榫長為柱徑的二分之一或大進小出。梁頭比七、五架梁頭可小,看材料的情況臨時定。
如:雙步梁用在排山,梁頭作小鼻子,一面做檩椀;靠山牆面可不作檩椀。後尾榫用掐退法進行操作。

e、單步梁:同雙步梁作法。


f、月梁(頂梁):月梁是用在卷棚式建築上。作法同梁的作法。以丈桿打截料、放線、劃平水、抬頭、檩椀線等。但不要熊背。鑿海眼、檩椀、做圓饅楞。
月梁托雙檩。梁長為四個檩徑,也可按下梁的1/5。檩上釘羅鍋椽子,椽子兩頭搭在兩檩的外金盤線上。由於羅鍋椽下口是平底,按舉架羅鍋椽不夠高度,可在椽子下口加脊枋條。羅鍋椽的弧度,是由兩檩的上皮上拱架起一椽徑梁下。用瓜柱或荷葉墩支承。


g、插金柁及抱頭梁:用在廊深,一頭作柁頭,一頭作榫插入金柱(老檐柱)內。先打截料、放線、找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劃海眼、檩椀墊板口等同梁的作法。作大進小出榫,用抽板掐退,榫的作法同插金,抱頭梁的後屬插入老檐柱內部分,應加鐵活拉牢。


h、扒梁(又名順扒梁):扒梁用在庑殿屋頂的兩山坡或歇山的山面,承托檩及采步金等,(或用在雜式亭子等建築物上)。做法:按計算的丈桿打截料,四面刨光。放線、劃線,不要熊背,高按檩徑一個半徑(大式按正心桁一個半征),寬按高的8/10。長按步架中到中加機面長,在扒梁下後一頭往上返半個檩徑放抬頭線。檩裡皮上下各鋸四分之一檩徑,作刻半,在刻半的中作刻半榫,寬2寸。扒梁出頭部分與檩的外皮平或與外金盤線平,在出頭部分高出屋面影響釘椽子,故須將高出的部分按坡度鋸齊,再按椽子斷面尺寸鑿出椽窩。扒梁下楞作圓饅楞。上部作瓜柱眼,後端交在七、五架梁上。

i、抹角梁:抹角梁隨所處的位置不同和長度不同(寬窄相同),其做法也不相同:
1、安裝在檩子上,兩端做斜刻半,而刻半榫是正榫。刻半榫是由檩中線用拐尺找方劃正。長按兩個步架加一個機面,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的一份即長。
2、如有斗拱交在平板枋上(即坐斗枋)。長按兩步架加一正心桁厚,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即長。
3、如帶有柁頭,長按兩個步架中,加半個柁頭寬,一個柁頭長,用一四一四加斜,即連柁頭長,高厚同扒梁法。其柁頭作法同七、五架梁。

g、太平梁:太平梁是用於有推山的庑殿頂上。如無推山的庑殿不用此梁。梁上承托雷公柱。四方亭也有用太平梁的。太平梁的作法和三架梁相同,但兩端因交待在檩上,故不做海眼,不做檩椀,扒在金檩上,但不做鼻子。熊背上鑿雷公柱管腳榫的海眼,同三架梁。
注:雷公柱有帶脊樁和不帶樁兩種。
太平梁兩端扒在金檩上,作法按扒梁法。

k、踩步金柁:采步金同七、五架梁平行。梁底比七、五架梁高一平水,它的高寬尺寸與五、七架梁同。作法:打截料、放線、劃線。梁的中部按步架作海眼等。兩端不作柁頭,而按檩作法進行劃線,做圓檩頭,在采步金外肋(外側)按檩的椽花尺寸丈桿排出椽窩。踩步金的下皮是平水線,椽花按五舉找斜、鑿椽窩,踩步金檩頭與前後坡金檩用搭角檩刻半制作相交。
另一種作法,長按步架中,兩頭各加半個檩徑,一個角梁厚即長,高按金檩徑一份,椽子斜徑一份半(五舉斜)如扣金作法,每長一丈,加高一寸五分,厚按高的8/10。踩步柁,凡四面有廊子建築均用踩步柁,它的作法同七、五架梁,梁高按七、五架梁高加斜椽徑1.5~2徑為高,長、寬同七、五架梁。前後做梁頭桁椀,不作檩圓頭,其他作法同踩步金。

l、踏腳水:踏腳木用在歇山(小紅山)的推山,山面檐椽上,上承托草架及山花板。長按山面中間中至中,加兩個檩徑即長,高按金檩一徑,寬按高的8/10。作法:按丈桿打截料,放出中線,在踏腳木上皮留一椽徑,下皮尺寸不定,踏腳木下皮按椽子的五舉斜作出斜面,兩端相交在角梁上。在踏腳木上面按步架分出草架柱位置,劃出眼線。


m、老角梁:長按檐出加檐步架,用五舉加斜,再加沖:)老角梁加兩椽徑,仔角梁加一椽徑;或老角梁加三椽徑,仔角梁不加)用一四意思加斜,再在角梁後尾加一個半檩徑(三岔頭)為長。
如重檐角梁為刀把角梁,長按以上方法;角梁後尾加金柱徑半徑按柱徑的3/10或按角梁1/3開榫做角雲頭,為長。
又法:老角梁,長按檐椽長加一個半檩徑,用一四一四加斜法,再加沖二椽徑即長。
老角梁、仔角梁的高為三椽徑或4.5斗口,厚均為二椽徑或三個斗口。老角梁作法:按以上計算出的尺寸排出丈桿。或按足尺大樣的樣板進行打截料,刨光、劃線;先彈出中線,劃出檐步和金步老中,裡外由中,金步檩在角梁上皮。檐步檩在角梁下皮,在裡外由中劃出搭角檩線,按檩徑的3/10 ,找出金盤線,並劃出斜桁檩椀。(裡外由中,就是檩中,金盤線就是檩底線)然後將這些線用三拐尺按五舉加斜法,拐到角梁的兩側面。檐步在側面的外由中,用斜檩椀樣板,在角梁下皮往上返半個檩徑,劃出斜桁椀槽線。
金步金檩在角梁上皮,同上法作。將各線過到兩側,其作法與檐步不同的是斜桁檩椀的下皮至角梁的下皮,在裡由中的位置上,往上返一個半椽徑,是斜桁椀的下皮。用拐尺在裡由中線上劃一垂直線。在這線上劃出斜桁椀槽線。兩面劃法相同。在桁椀內,作閘口榫。

●仔角梁(又叫角梁蓋)作法:高寬同老角梁。仔角梁的起翹,由老角梁往外翹平,翹平的高度由老角梁上皮往外至大連檐下皮,一般為四個椽徑。也可在四個椽徑往上再加二寸(5厘米)抬頭。
仔角梁與老角梁疊在一起,按老角梁的各線及斜桁檩椀都過到仔角梁兩側,並作斜桁椀,合為一個整斜桁椀。這即為“扣金”作法。仔角梁頭作法:高為三個椽徑分為三等份,上邊的一等份留出連檐位置,下兩份在兩份的中線分作套獸榫。仔角梁往外加長兩個椽徑就是套獸榫長,高是一椽徑,外加鼻子高為半個椽徑。
仔角梁與老角梁的椽槽部位。一點在金步裡由中的外金盤線檩椀上部往上返一徑;另一點由老角梁頭上皮往下返一個椽徑,在檐步和金步將這兩點相連接,彈一線就是檩槽線。槽深在金步為半椽徑。
放角梁足尺大樣:老角梁及仔角梁平面翻樣步驟(以柱高3m,不帶斗拱的建築為例)。
1、彈一水平線,長度較角梁略長,即做為老角梁和仔角梁的中線。
2、通過計算或制圖的方法做出檐、金檩老中,老角梁頭尾及仔角梁頭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各搭角檩中線。

①如用做圖的方法確定以上所說各點位置時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在角梁中線的適當位置,點出搭角檩的老中(A點)。
第二、過老中線與角梁中相交成45度角的檐檩中線兩條,即搭角檩中線。
第三、在檐檩老中向角梁後尾做一條與檩中線垂直的線段,在此線段上量出檐步架的水平距離為1.5m得一點(B),由(B)點做一條直線與AB線成90度交角梁中線於(C)點,即為搭角金檩的老中,在C點劃兩條與角梁中線成45度的直線,即為兩根搭角金檩的中線(即由中線)。
第四、由B向後1.5檩徑(45厘米)得E點,由E做垂線與角梁中交於F,即為角梁後尾。
第五、同樣在AB的延長線上,向前量出檐椽平出(60厘米)加沖2椽徑(20厘米),共80厘米得G點,由G點做垂線交角梁中線於H點,即為老角梁的前端,HF即為老角梁的通平長。
第六、同樣自G點向外量出飛椽平出(38厘米)加沖一椽徑(10厘米)共長40厘米得I點,由I點做垂線交角梁中於J點,即為仔角梁頭的位置。再加套獸榫共計全長。

②用計算方法確定以上各點位置。
第一、步架寬5.1×1.414=2.121m即為檐檩老中至金檩老中的水平距離(A至C)。
第二、一個半檩徑45厘米×1.414=63.63厘米即為金檩老中C至老角梁後尾F的水平長度。
第三、2/3上檐出加椽2徑80厘米×1.414=113.12厘米,即為檐檩老中A至老角梁頭H的水平距離。第四、1/3上檐出加1椽徑加斜40厘米×1.414=56.56厘米即為由老角梁頭H至仔角梁頭J的水平距離。

③、按照角梁中線各和割搭角檩中線劃出角梁寬(26厘米)搭角檩的平面投影(檩徑30厘米)及金盤線(3/10檩徑)位置。

◆老角梁與仔角梁翻樣步驟:
1、畫檐檩中的平水線,將平面圖上的老中及由中、金盤線、檩外線與角梁側面的交點引至平水線上。
2、在水平線上沿搭角金檩老中位置D向上按舉架高(五舉)量出C1點,C1D長為75厘米。
3、從平面圖上搭角檐檩與角梁相交的最外一點K向上做垂線和立面圖相交於一點K1,連接C1K1兩點成一斜線,再以斜線上由K1點做一直線,並在此垂線上截30厘米(三椽徑)長,得出L1點,連接C1L1線(使K1LC1角為90度),並延長它,即為老角梁上皮線同樣由C1點向下做直線並截取30厘米(三椽徑)的M點(使K1MC1角為90度)連接L1M兩點並延長之即為老角梁下皮線。
4、由平面圖老角梁後尾F點引垂直線與立面老角梁後部金檩老中的水平線相交於F1然後按照規定做三岔頭,即為老角梁後尾。
5、再由平面圖老角梁頭H點引垂線與立面老角梁上皮線交H1,格方後按規定做霸王拳,即為老角梁頭。
6、以立面圖上檐檩的裡外由中為中心。以檐檩中的平水線為基線(K1D)放好斜檩椀樣板,以樣板為准即可將老角梁兩側面搭角檐檩的斜檩椀畫出。
7、斜檩椀作法:橢圓的1/4即斜檩椀樣板。
8、由老角梁頭H1點引水平線,由平面圖J點引垂直線交於J1點,再由J1點向上5厘米左右的p點,連接H1P線即為仔角梁下皮線,做平行於PH1HC1且等於仔角梁高(3椽徑)的線,即為仔角梁上皮線,將角梁頭沿H1P鋸下補在上面,並按規定開大連檐口子,做套獸榫即為仔角梁梁頭。
9、同上的金檩中的平水線為基線以裡外由中為中心,按斜檩椀樣板放出在老角梁和仔角梁上的斜檩椀線,再按規定畫出仔角梁後尾形狀。
10、由角梁頭H1點退回3厘米左右(為雀台子)得N點,由N下返一椽徑(10厘米)得Q點,做Q及金檩上面外由中的外金盤線O點的連線為翼角下皮線。由N做一條距OQ為一椽徑的水平線即為翼角的上皮在翼角椽位置由金檩外皮位置開始至搭角檐檩老中為止鑿椽槽,椽槽由檐椽老中處開始,由淺而深,至椽槽後尾最深處為半椽徑。
11、畫翹飛椽子位置:由仔角梁頭退回約3厘米得R由R向下一椽徑得S,連接S及翼角椽頭N1,即為翹飛頭長,由N1向後量三倍於SN1的長度得T點N1T即為翹飛後尾長,連接RT線,由N1做N1U垂直於RT,再由R延長與SN1的平行線交於N1U於VN1V即為翹飛,連VT即為翹飛尾上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