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的建築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的建築

日期:2016/12/15 0:46: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東周戰國,先秦(前770——前476,前475——前280)

  1. 歷史背景:田地私有制、諸侯國爭戰、天子失學、百家爭鳴

  2. 建築活動概況

  1〉城市建設高潮:齊臨淄、楚鄢郢、趙邯鄲、魏大梁

  2〉宮殿與高台建築:晉九層之台;楚章華台(三休台);魏中天台;吳姑蘇台

  3〉大型工程:西門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修築的都江堰;七國競築長城

  3. 建築技術、匠師和理論

  青銅和鐵制工具——復雜構件、隼卯構造、精美雕刻、瓦、磚公輸班

  《考工記》——關於城市、建築的制度、技術、尺度和材料定額

  4. 建築特征:1〉防御性 2〉禮制 3〉線的藝術

  (北)理性對稱(南)楚漢浪漫主義,絢爛、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歷史背景:

  2.建築實例

  1〉秦鹹陽:“宮館閣道相連三十余裡。”

  ①布局:以宮殿為核心,因天材就地利,使離宮分散

  ②取消了城和郭之分(革新)

  ③ “以天相比,以山代阙”,把城市與自然交織在一起

  2〉信宮、甘泉宮、北宮、朝宮(阿房宮)

  3〉陝西臨潼骊山秦始皇陵

  ① 方上制。由三層方錐形夯土台構成,底層350米見方,高47米,四面有陵牆陵園,四邊辟門。

  ② 選址“南對骊山,北對渭水”

  ③ 地下兵馬俑和銅車馬

  ④ 地宮“以水銀為百川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防洪溝

  4〉長城、馳道

  5〉園林: “一池三山”——蓬萊、瀛州、方丈

  三、漢(前206——公元220年)

  1.歷史背景:

  2.建築實例

  1〉 城市發展:臨淄、安邑、襄邑、廣漢、洛陽、邯鄲、江陵、成都、合肥、番禺、臨淄等

  a) 漢長安

  ① 選址:汾渭之間龍首原,“被山帶河,可進可退,四塞以為固,可謂金城千裡”

  ② 地形,以長樂宮為基礎,向北發展;先建宮殿後建城牆,平面不規則,利用地形創造了一個立體城市形象。

  ③ 分區

  ④ 道路正交:“八街九陌”

  ⑤ 城南明堂辟雍

  ⑥ 設置陵邑

  b) 漢洛陽

  2〉 宮室建築:

  例:未央宮、長樂宮、北宮、建章宮、東漢洛陽宮殿

  3〉 明堂辟雍

  4〉 陵墓

  例:陝西興平縣茂陵、霍去病墓、衛青墓、長安陵邑、河南輝縣木椁、四川雅安縣高頤墓阕、北京西郊東漢秦君墓墓表、長沙馬王堆漢墓、四川樂山縣白崖崖墓、山東沂南縣古畫像石墓、京大堡台漢墓、老山漢墓、徐州漢墓①“方上制”——“以山為陵”

  ① 磚石拱券技術——“皇堂”

  ② 石阙:四川雅安高頤墓石阙

  ③ 地宮部分:“黃腸題湊”,特指木椁墓交接部分的做法。“黃腸”——柏木黃,“題”——頭也,“湊”——聚也,也稱木椁為“玄宮”。

  ④ 陵園建築

  5〉 洛陽白馬寺

  6〉 漢代出土明器中的住宅、樓觀

  3. 藝術風格:交融——開闊而奔放、自然拙樸、圓潤、氣魄恢弘

  4. 建築技術成型

  1〉 多種木構形式: 穿斗式、抬梁式

  2〉 多種坡屋頂形式: 歇山

  3〉 磚瓦技術

  4〉 磚墓: 拱券式、疊澀式

  5. 建築裝飾及藝術特征:1〉防御性 2〉禮制 3〉線的藝術

  四、三國

  A.曹魏邺城:

  ① 選址:東漢末年後趙的國都,在今安陽,臨漳交界處。

  ② 外廓規模:3087×2205 規模適中

  ③ 宮城據北(邺城模式)

  ④ 布局規整,分區明確:住宅位於城南,戚裡為高級住宅區。

  ⑤ 城門分布靈活,“T”型交通結構,交通方便。

  ⑥ 把闾裡(平民街坊)與宮殿分開。

  ⑦ 邺城西北部為銅雀園,建有銅雀、冰井、金虎三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