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揭北朝墓群神秘面紗:曹操72疑冢之說屬演繹

揭北朝墓群神秘面紗:曹操72疑冢之說屬演繹

日期:2016/12/15 1:19: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長期以來,受民間傳說和評書《三國演義》等影響,邯鄲磁縣北朝皇家陵墓群曾被人們稱為“曹操七十二疑冢”、“曹軍糧墟”。當地文物部門昨日透露,隨著北朝考古博物館主體工程的竣工,將在年內展出眾多鮮為人知的出土文物、圖片、文獻等珍貴資料,除詳盡解密那些曠野荒冢的真實身份外,還將從考古的角度展示北朝末年的文化歷史原貌。

  歷史:東魏、北齊兩朝皇陵聚集地

  在我國歷史上,北朝是指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主要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

  據磁縣文保所所長趙學峰介紹,公元534年,北魏權臣高歡挾持天子遷都邺城(今邯鄲臨漳縣)成立東魏政權,另一位重臣宇文泰則在長安建立西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僅僅執政16年,便被高歡之子高洋廢黜並鸩殺。

  高洋稱帝後改國號為齊,都城仍為邺城,史稱北齊。從公元550年開始,北齊先後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於公元577年被宿敵北周消滅。

  趙學峰說,北朝末年,磁縣與都城邺城毗鄰,屬於京畿重地,地理位置可以說非常顯要。由於境內山清水秀,“風水”優於其它地方,所以又被兩朝皇室視為最佳殡葬區。

  據考證,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權臣高歡,以及北齊歷代皇帝、王公貴族均葬於邺城西南磁縣境內,整個陵區東西約15公裡、南北20余公裡。

  誤傳:曹操設下七十二疑冢。

  記者近日驅車沿107國道在磁縣南部看到,一些大小不一的“土丘”散落於村莊四周,個別墓葬由於損毀嚴重,已很難與皇家陵墓聯想到一起。

  邺城北朝史學會會長馬忠理說,東魏、北齊歷史非常短暫,相關史料記載寥寥無幾,在邺城四十余年間,社會動蕩不安,就連諸多皇室貴族也時常死於政變或戰亂。而那些皇陵經過千余年的風雨洗禮,漸漸變為曠野荒冢,由此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受評書《三國演義》影響,普遍認為曹操曾雄踞邺城,並在城外建有“習文”書院和“講武”城池。曹氏生前機謀頗深,為防後人掘墓,故意在講武城一帶設置七十二處疑冢。甚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北省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也曾將大片荒冢冠以“曹操七十二疑冢”之名。

  後來,盡管文物部門經過考證更名為“北朝墓群”,並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此前的各類傳說並未消失。2009年12月份,當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曹操墓”後,一些學者依然堅持認為曹操葬於漳河北岸的磁縣境內。

    定性:成片荒冢實則為“北朝墓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