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記者行今天走進貴州從江縣。從江縣稻——魚——鴨農耕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發展歷史,現有稻田面積17.5萬多畝,其中保灌面積達12萬多畝,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
中科院記者行走進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地團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闵慶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貴州從江縣稻魚鴨系統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從江縣侗鄉稻魚鴨生態示范園”作為省級農業園區建設,黔東南州將“稻魚鴨生態產業”列為全州6個100萬畝綠色生態現代農業工程,把從江稻魚鴨生態產業的傳統農業上升為省州級農業園區來實施,並納入貴州大健康產業來發展。

從江加榜梯田(攝影記者黃光輝)
從江縣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從江農業景觀和民族文化旅游項目。貴州省從江縣副縣長蔣正才介紹說,結合貴州侗鄉大健康示范區建設,以農耕文化、梯田文化、禾晾文化、飲食文化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旅游項目,推動農業景觀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依托光輝太陽山、加鸠孔明山、加榜梯田、剛邊三百河、東朗孔明塘、民族傳統村落等農業生態資源,開發打造“休閒度假養生勝地”。加大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景區景點打造力度,將縣內旅游景點與省內外景點串聯起來,把“珍珠變項鏈”,打造大健康旅游休閒精品線路,積極融入“桂林旅游圈”和“東盟陸路旅游環線”,打造成國際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國際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目的地。

從江加榜梯田稻魚豐收(攝影記者黃光輝)
多年參與推動從江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利用的從江縣農業局長劉華鈞說,從江縣為進一步落實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深入探索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管理途徑,從江縣委、縣政府大力開發稻魚鴨等生態產業,帶領群眾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業,為當地群眾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努力。
從江縣農業局長副局長谌洪光說,我縣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按照現代理念來發展保護傳統農業,加強農耕文化的挖掘和資料收集整理,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展室。2014年縣農業局與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在從江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區高增鄉小黃村合建“小黃侗族大歌博物館“暨“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展示廳”,同時開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洗浴文化體驗中心”,更好的展現了從江豐富的農業文化與民俗民族文化。

從江梯田山光水色(攝影記者黃光輝)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闵慶文近十年積極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宣傳工作,他說,我們團隊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利用媒體、網絡進行廣泛而深入和推介從江縣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梯田文化、鄉村旅游文化和生態農業文化,做好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宣傳工作。一是依托“中國?從江原生態侗族大歌節”加大宣傳。從江縣原生態侗族大歌節是黔東南州重要的文化旅游節日之一,大歌節期間,縣政府精心安排了豐富多彩、規模宏大的民俗活動迎接海內外的賓客,讓賓客體驗從江各族人民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品嘗特色美食,欣賞全球農耕文化保護試點的旖旎風光。生動的展現了從江的農業文化、民族文化,宣傳了從江農業文化遺產也推動了鄉村特色旅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