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元大都城門為“三頭六臂”的“哪吒城”之說

元大都城門為“三頭六臂”的“哪吒城”之說

日期:2016/12/15 1:17: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明清時期的北京順天府,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不過,順天府的城門是9座,而當年元大都卻辟門11座,即南面的麗正門、文明門、順承門,東面的崇仁門,齊化門、光熙門,西面的義門、平則門、肅清門,北面的健德門和安貞。

    元大都為什麼設門11座,而且在分布上要南三北二、東西各三呢?此事正史無證,僅元末明初佚名所著《農田余話》中略有涉及:“燕城系劉太保定制,凡十一門,作哪吒城三頭六臂兩足。”稍後一點的張昱也寫過:“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築哪吒城。”據上所引,元大都之所以設置11門,是設計者受佛家“三頭六臂”之說的影響,有意將其建成一座“哪吒城”的緣故。在佛教典籍中。常用“三頭八臂’’、“三頭六臂”來形容佛的法相,以喻佛法無邊。如《法苑珠林》卷9中這樣描述“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稜層可謂,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蹬海,把日擎雲。”再如《景德傳燈錄》卷13中對善昭禅師的描述“三頭六臂擎天地,憤怒哪吒撲地鐘。”哪吒,傳為佛教裡的護法神,他本領高強,勇猛無敵,不僅三頭六臂,而且腳踏風火輪,行動訊疾如閃電,所向披靡。

    據說元大都的麗正、文明、順承南三門,即象征哪吒之“三頭”;崇仁、齊化、光熙東三門及和義、平則、肅清西三門,合起來象征“六臂”;而北之健德、安貞兩門,則象征踏著“風火輪”的雙足。試想,以這樣一位神勇異常的護法神將形象建立起來的都城,都不固若金湯使強敵聞風喪膽嗎?

    雖然元大都城門為“三頭六臂”的“哪吒城”之說,史載不詳,因而有論者認為可能是出於後人的附會。然而,如果我們能對當年建設大都城設計者劉秉忠生活經歷與文化修養有所了解的話,也許就不會認為“哪吒城”之說純系無稽之談了。

    元大都是在平地上有計劃興建的。從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诏建新城開始,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建成,數以萬計的官員、建築設計師、能工巧匠和兵民參加這項偉大的工程,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物,而劉秉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劉秉忠(1216—1274年),原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他幼即聰敏異常,勤奮研讀,2 6歲時經海雲禅師舉薦,任忽必烈的幕僚,深受器重,輔佐忽必烈30多年,力主推行“漢法”,參與制定各項政策和制度,位至太保,領中書省事。他博學多才,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間,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建築家。劉秉忠先後主持修建了元上都和元大都,他是元大都城的“總設計師”,城址的勘定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為解決城市用水,他提出“取居庸關之水入城,冀稍潤其土”的建議,為大都城址選擇了最合適的區域。他又以“麗正門外第三橋南第一街”為大內方向,確定了通過皇宮中心的南北中軸線,並以這條線為基准,參照星宿的排列順序,設計出省、院、台、壇、廟等中央官署的布局。可以說,元大都的整個營建過程,都是在他的“經畫指授”下進行的。

    元大都的總體設計,是元統治者文化意願的體現,也是主其事者劉秉忠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體現。這裡,我們重點談一下後者。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劉秉忠的生活中,他曾有過一段出家為僧的經歷:青年時,他曾棄官隱居武安山中,禮天寧虛照禅師為僧,法名子聰。可以推想,於佛學深有造詣的劉秉忠,在建設本朝新的都城時,不可能不把佛教文化的一些東西,表現和滲透出來。所以,元大都是“哪吒城”的說法,也許不是言之無據的憑空杜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