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陽門
日期:2016/12/14 19:24:36   編輯:古建築保護北京正陽門,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原由甕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老正陽門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辇。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甕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甕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古正陽門盛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甕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記憶裡的正陽門
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城樓,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城樓高兩層,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上下均有回廊。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是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陽門箭樓
正陽門城樓南設有箭樓,占地2147平方米,磚砌壁壘式建築。頂部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箭樓上下共有四層,南邊為樓北邊為抱廈;南側面寬七間,寬62米,進深12米;樓高26米,連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樓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余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正陽門箭樓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陽門地區
箭樓與城門樓之間為甕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於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北京內城的甕城內都各有一座廟,而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廟,東為關帝廟,西為觀音廟。正陽門關帝廟內塑像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壇郊祭回宮時必在廟內拈香。廟內有“三寶”,一為大刀,一為關帝畫像,一為白玉石馬。文革期間,正陽門關帝廟與觀音廟一同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