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城牆正陽門保存最完整

北京城牆正陽門保存最完整

日期:2016/12/15 1:19: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作家林海音在《我的京味兒回憶錄》一文中感歎:“北平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麼?”

  現年72歲的康女士回憶道:“年輕時去大柵欄那兒上班,都要穿過城門。”時代變遷,北京的老城門城牆幾乎拆除殆盡,如今內城老城牆僅存東便門東南角樓至崇文門一段,城門僅存正陽門、德勝門箭樓。古老的元大都城垣和明清皇城的部分遺跡,整建綠化之後,已成市民乘涼遛彎的休閒場所。

  新舊並陳的北京,仍展現出雍容大方和不絕的活力。一如文壇泰斗林語堂的盛贊:“她的難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難以理解和描繪的奧秘。”

  僅存一段內城城牆

  “明城牆遺址公園”坐落在北京的市中心。原來北京內城城牆與護城河的位置,正是現在市區二環線即地鐵二號環線的位置,環線上各站站名中“××門”占了一半,就是老城門留下的最好證明。

  這一段明城牆遺址保留了長約1.5公裡的南段內城城牆。漫步公園內,可感受到盎然綠意,灰黑色的老城牆和嬌艷花樹相映成趣。

  公園免費對外開放,搭乘地鐵至“崇文門站”,步行約10分鐘可抵達城牆的西端;“建國門站”則位於城牆東端約15分鐘的步行距離內,方便游客去往參觀“東南角樓”。乘公交車至“東便門站”下車,可以到達公園中段“京奉鐵路信號所”,信號所前有一小段殘存鐵軌,這是中國第一條用於經濟運輸的鐵路“京奉鐵路”殘存的最後遺跡。

  東南角樓是北京現存最大的“城垣轉角箭樓”,高大的角樓占地寬闊,包括登樓用的“馬道”、戍守士兵休息用的“鋪捨”。從角樓上可以看見1959年興建北京火車站新站時截斷的城牆斷面。站在古老的城牆上,看著火車呼嘯而過,周邊高樓參天,讓人不知今夕何夕。角樓二樓有北京老城門城牆的常設展覽,一樓則開放成展示現代藝術的藝文空間。

  正陽門保存最完整

  “正陽門”為明清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俗稱“前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以往只有帝後和狀元才有資格登上這座城樓。宏偉的建築和精致的斗拱彩檐,象征正陽門崇高的身份。

  現在正陽門城門和箭樓上都改建成展廳,登上城樓,解說員會主動向游客介紹城門城牆的相關歷史:北京城的輪廓奠定於元代,明代在元城牆的基礎上“縮北垣、拓南牆”,持續建設北京城。明嘉靖年間,完成了南面外城城牆,北京城郭因此成為“凸”字型。昔日完整的北京城,共有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構造,老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指的就是各城牆的城門數量。從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城門占地廣闊,門外配有橋閘,城門主體箭樓、城樓中間則有“甕城”連結。這些史料,讓人們得以遙想北京被城門城牆環抱的舊日時光。

  炎炎夏日,來自各地的游客專注地聽著講解,展廳內人潮洶湧,卻不喧鬧。

  城牆遺址如今是公園

  位於北三環與北四環間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明代北京城界南移時,留存城外的元代城牆遺址,俗稱“土牆”。公園分海澱、朝陽兩段,全長9公裡,大致上與地鐵十號線北段重合。古老的護城河“小月河”畔垂柳依依,殘存的低矮土牆隱身在濃蔭深深中,一片郊野風光,似能感受到元朝風華。

  公園最西端起點處,有乾隆御筆“薊門煙樹”碑,為舊燕京八景之一。從石碑往南走一點,可看見著名歷史學家侯仁之撰文的“元大都城垣遺址碑記”,對於了解元代城牆歷史很有幫助。公園東側,從安貞門入口處步行約10分鐘是“大都鼎盛”戶外藝術區,有全北京最大的室外雕塑群和壁畫。

  “皇城根遺址公園”全長2.4公裡,南起東長安街,北到平安大街,建立在東皇城根的地基上,呈帶狀的公園連接了紫禁城和王府井大街,綠樹叢蔭,有“北京之肺”的美譽。搭乘公交車至“寬街路口南”或“東皇城根”站可到公園北端,該處復原了一小段紅壁、黃琉璃瓦覆頂的皇城牆。從五四大街走進公園,則會經過五四廣場,半月形的鋼制紀念碑和旁邊的北大紅樓,見證著五四運動的歷史。東安門大街和南河沿大街的路口北側,則有辟建成露天博物館的“明皇城東安門地基遺址”。閒步綠樹夾道的公園中,可以和住在“皇城根下”親切的老北京談過往京華煙雲,感受城市中難得一見的優雅從容。

  這兩座公園都是北京頗具規模的帶狀城市公園。在喧囂的城市裡,老城牆和綠地,為人們保留了一份寧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