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後,當乘客乘坐漢十城鐵路過武當山風景區時,將歷經4座共計12.93公裡長的隧道、3座共計160米長的高架橋梁。這意味著,列車在以每小時350公裡的速度運行時,將不斷鑽洞過橋。
昨日,省環保廳發布已獲批復的新建鐵路武漢經襄陽至十堰城際鐵路(以下簡稱漢十城鐵)環境影響報告書,給出了以上做法的真實原因:盡最大可能保持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的原始風貌。
記者了解到,整個漢十城鐵工程秉持環保選線原則,全線盡量避免和降低對環境敏感區的影響,根據規劃,漢十城鐵在通過武當山風景區時無路基工程,全部使用隧道和橋梁,總長13.09公裡,橋隧比高達100%。
眾所周知,相對架橋修隧,路基工程造價相對較低,在已建成的國內高鐵線路中,有條件的地段都會盡量采取這種方式。在之前的討論方案中,采用多高的橋隧比存在爭論,也因此形成了南線、中線和北線3個方案。後兩個方案橋隧比均不到80%,路基長度分別為2.468公裡和4.455公裡。
最終,中線、北線方案均因地面工程較多、對景觀影響較大而被否決。其中,中線方案緊鄰古建築群玉虛宮,北線方案通過當地太極湖景區。
中選的南線方案,位於風景區核心景區的線路全長僅853米,包括部分龍潭溝隧道,約長803米,以及全部劍河橋,雖然其工程造價較最低的北線方案增加了3.16億,但專家論證,它沒有大面積開挖山體,對自然環境影響極小。同時,它繞避了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距離線路最近的遺產點為北側的回龍觀和南側的回心庵,它們分別相距線路900米和850米。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出具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顯示,該線路繞避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和緩沖區,也不在遺產的可視范圍內,工程的建設不會對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影響。
4年後建成 武漢到十堰不到兩小時
根據已獲批復的環評報告,漢十城鐵將於年內開工,計劃工期4年。建成後,它不僅拉近了武漢與十堰、襄陽等省內多地的距離,產生同城效應。同時,隨著國家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它將把長江經濟帶的中點武漢,與陸上絲綢之路起點西安連接,將長江中游的經濟影響擴散到西北、擴大到中亞甚至西北歐。
漢十城鐵近期線路自在建漢孝城際鐵路孝感東站引出,向西北方向經孝感、隨州、襄陽至十堰,正線裡程約為395公裡。遠期自雲夢站經孝感西、東西湖引入武漢西站,全線設車站14座。
通車後,十堰至武漢旅行時間可縮短至100分鐘,襄陽至武漢可實現70分鐘內通達,極大地拉近“武漢城市圈”與“襄十隨城市群”的時空距離,催生“同城效應”,增強武漢對沿線城市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促進鄂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成為加強其與鄰近的“武漢城市圈”聯系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