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查“丹東一號” 還原一艘真實的致遠艦
日期:2016/12/14 11:17: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矗立於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鄧世昌,近代著名海軍將領,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確定的人民英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許華告訴記者。
歷經2013、2014和2015三個年度,通過詳實、科學的考古調查,初步推斷“丹東一號”沉艦為北洋水師致遠艦。
本次“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中,發現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制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此外,還找到一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長期研究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的許華說,北洋艦隊中向英國等購置的軍艦中,同時也定制了瓷盤等規制相同的生活器具,恰巧,軍事博物館藏有致遠艦姊妹艦靖遠艦管帶的後人捐獻的帶有靖遠艦艦徽的瓷盤,與此次出水的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瓷盤形制相同。加上格林機關炮、方形舷窗等武器配備和艦艇結構信息,均將“丹東一號”沉艦指向了致遠艦。
作為此次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央視報道嘉賓、親臨調查現場的許華,對這次水下調查抱有很大期許。“此次水下考古調查對象是鋼鐵戰艦,上面還有炮彈,對其調查和將來可能的打撈,與以往水下民船商船考古活動不同,必將積累重要的實踐經驗,對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此次調查,對於爭論依舊的致遠艦是如何沉沒的,能提供直接的證據,也能幫助厘清黃海海戰過程中許多撲朔迷離的細節問題”。
1894年9月17日上午,清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遇,一場歷時5個多小時中日黃海海戰由此爆發。
許華介紹,黃海大東溝海戰是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洋戰斗,是世界海軍進入鋼鐵蒸汽化時代以後第一場規模最大的海戰,已被載入世界史冊,成為各國海軍教科書中經典戰例。這場中日海上對決,是兩軍海軍主力決戰。海戰對甲午戰爭產生決定性影響。
“致遠艦是巡洋艦,在北洋艦隊中是主力艦”,許華介紹說,“鄧世昌性格剛烈,在日常的軍艦管理、訓練當中,鄧世昌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在北洋海軍服役十多年裡,只回家三次,打起仗來很玩命。”
在積貧積弱的晚清,北洋海軍一支正規的近代化軍事隊伍,官兵受過海外教育,比清朝其他隊伍先進很多。“這批中國人有幸到西方學習,看到西方文明的先進,和之所以前進的原因。回國後,激發他們追趕世界潮流,保駕護航,保家衛國。
黃海大東溝海戰,致遠艦沉沒於此。這艘在海水中沉睡了120余年的戰艦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其悲壯不屈與英勇頑強,值得景仰與銘記。
從目前幾處與甲午戰爭相關的遺跡的保護與展示情況來看,旅順有軍港,始建於清代,從1880年至1890年10年間,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經營旅順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旅順軍港被日寇侵占,隨後的幾十年由日俄分別占守,直至1955年才回到祖國懷抱,現為中國北海艦隊的一處訓練基地。劉公島是北洋海軍司令部所在地,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在島上設電報局、水師學堂、建北洋海軍提督署、鐵碼頭,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島上建設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許華說,“從丹東港來看,可以從甲午海戰、致遠艦、鄧世昌等角度成立博物館、紀念館,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一歷史文化遺產”。
丹東市有甲午大街,述說著當地人對甲午戰爭的懷念和敬意。作為一段熟悉此段歷史的學者,又是一名有著30多年軍齡的現役軍人。“鄧世昌是一個非常有英雄氣概的軍人,用今天的話說,是一個有血性、敢打、敢拼,把保家衛國作為人生價值取向的軍人。作為一名當代軍人,對有這樣一個軍人前輩、軍人先烈,感到很自豪,他的事跡也正是我們今天作為當代革命軍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的楷模。”許華說。
(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