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鄉土記憶 蘭溪集中培訓傳統建築匠人
日期:2016/12/14 21:24: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為了不讓這些傳統古建築工匠流失,日前,蘭溪市辦起傳統古建築的“工匠學堂”,希望將老手藝傳承下去,重塑美麗鄉村的鄉土記憶。
老手藝,且留下
“青磚小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走進蘭溪市諸葛八卦村,許多人第一眼就會被這裡規模龐大、風格獨特的古建築所吸引。這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擁有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多為廳堂、民居等公共建築,宗祠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各種建築上,隨處可見工藝精湛的木雕、磚雕、石雕,體現著村莊獨特的魅力。
蘭溪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諸葛、長樂等8個中國傳統村落,共有國家文保單位7處、省級文保單位15處、市級文保單位110處,尤其是宗祠、廳堂等古建築,現存體量之大、文物價值之高,十分罕見。
“這些古建築規劃嚴謹科學、工藝精細絕妙,將中國傳統美學與工匠技藝發揮到極致,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實用價值。”在蘭溪市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處主任何建奇看來,先人們以其精湛的堪輿技術、精美的建築、精巧的布局,將村落打造成“師法自然、渾然天成”的作品,奠定了各村獨特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歷史風貌。
但讓何建奇感到遺憾的是,近年來,原鄉傳統正在消失,村莊建設風貌各異。“許多村莊漸漸變得不倫不類,從高處看下來,有中式的、有歐式的,紅瓦綠牆,隨意性極強。”何建奇說,留住鄉村肌理,重塑村莊特色,需要一大批傳統工匠的助力。可是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能工巧匠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少,工匠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今年年初,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有幾幢明清時期的老房子要修繕,可就是找不到工匠,項目負責人四處打聽,耽誤了不少工期。
“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這些工匠活了,再這樣下去,農村傳統建築工匠技能恐怕快失傳了。”蘭溪木雕代表性傳承人姚煥強說,工匠干的是累活、髒活,年輕人都找其他出路了。
不少當地工匠表示了和姚煥強一樣的擔憂:目前活躍在蘭溪的各類工匠,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年齡結構極不合理。一些“老資格”的泥水匠、木匠師傅,最近幾年幾乎收不到徒弟。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兩年前,姚煥強在殿山中學開辦了一個木雕公益興趣班,教孩子們雕刻。他說,隨著國家對古村落保護越來越重視,現在的古建築修繕行情很好,根本不愁沒活干,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進入傳統建築行業,做一名工匠,同樣能夠干出一番事業。
在蘭溪,更多的工匠選擇的是家族代代相傳的傳藝方式,傳播面極小。“個人單打獨斗,力量畢竟有限,我們期待一個更大的平台,能夠將手中的技藝傳承下去。”姚煥強說。
新工匠,上學堂
為了留住當地古建築技藝,蘭溪市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培訓中心應運而生。這個“工匠學堂”,首批吸引了全市240名農村建築工匠前來學藝。
早在開班前一個多月,“工匠學堂”即將開辦的消息就傳到了各個鄉鎮。許多工匠主動報名,初期預定的240個名額很快就爆滿了。何建奇說,有一個村打電話來說要加一個人,最後來了8個,教室裡坐得滿滿當當。
10月19日上午,第一堂農村建築工匠培訓課在培訓中心開課,來自金華市建設技工學校的老師盧黎明,詳細闡述了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
“沒想到泥水匠還能進課堂,在這裡不但學習專業技藝,還教我們提高綜合素質。”學員謝文斌深有感觸地說,過去,大家都埋頭做工,很少有機會學習專業知識,也曾經發生過幫村民造了違法建築的事情。這次培訓讓他改變了理念,自己不僅是一名技術工匠,還要當好安全員和監督員。
“現代工匠不僅要掌握安全知識,確保建築質量,也要學會傳承文化和技藝。”何建奇說,針對近年來發生的農村危舊房安全事故,“工匠學堂”的第一批課程,主要集中在基礎的安全生產和施工質量等方面。根據今年蘭溪出台的農村建房管理辦法,特別強調“農村居民建房應當委托具備專業資質的施工企業或具備相應施工技能的村鎮建築工匠承建”,今後,建築工匠須持證上崗。“工匠學堂”也計劃從今年起,每年組織免費培訓,合格後發給證書,作為農戶建房審批和承建的前置條件。
“這只是一個開始,”何建奇說,今後“工匠學堂”將實現技術培訓、技能鑒定、資格認證、從業人員管理等功能,“下一步,我們的培訓內容還將繼續深化。比如邀請設計師、老工匠,通過理論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探索更為專業的課程,實現技藝的傳承。”何建奇說,“特別是要開展傳統古建築營造修繕技藝的培訓,培養一支有正確保護觀念、技藝精湛的古建築設計的工匠專家團隊。”
“建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培訓中心,讓過去的分散培訓向集中正規培訓過渡,實現工匠培訓一體化、規范化。”蘭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龔建峰表示,“工匠學堂”在辦學過程中將合理利用特色資源,實行開放辦學,今後還將籌建農村工匠協會,讓工匠有自己的行業組織,實現行業自律。
諸葛鎮的周壽通今年71歲,作為泥水匠裡的老專家,依然活躍在建築工地上。老周現在諸葛古建築修繕公司上班,平時給人家修補老房子。“我已經十來年沒收過徒弟了。”周大伯說,這下子,他不怕後繼無人了。
古建裡,有鄉愁
這幾天,泥水匠舒國真和兒子舒仕雄,正在女埠街道渡渎村忙碌地修砌“馬頭牆”。
“渡渎村是明代南京禮部尚書、教育家章懋的故裡。作為中國傳統村落,自然要保持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村干部章達銀介紹,除了村裡的幾面文化牆,還有5戶村民新建農房需要修砌馬頭牆。
剛砌好的馬頭牆邊,一位老人正徒手畫著彩繪。牆面上,福祿壽喜、一根籐、銅錢等圖案生動飽滿,十分喜氣。
“我16歲就當泥水匠了。砌馬頭牆不用尺子,光憑眼力就行。”63歲的舒國真出身於磚匠世家,兒子舒仕雄這輩已是家裡的第八代傳人。前些年,農村新房越建越新潮,馬頭牆漸漸失去了市場,舒仕雄也一度轉了行。一年多前,蘭溪市舉辦首屆農村傳統工匠技能大比武,舒國真請兒子回來做幫手,一舉奪得了砌馬頭牆比賽的冠軍。看到傳統工匠重新受到重視,舒仕雄決定回來重操舊業,這對“父子檔”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馬頭牆,一般工匠還砌不起來。”舒國真自豪地說,“砌馬頭牆,需要經歷砌磚、蓋瓦、立馬頭、畫牆體幾個步驟,傳統的立馬頭,完全靠磚瓦堆砌,現在技術不精的人往往用水泥直接澆成,既不牢固也不美觀。”一座10米寬、4米高的馬頭牆,需要兩個人合作一周左右才能完成。自從比武之後,舒國真的工作就沒停過。今年,父子倆已經砌了幾百個馬頭牆,目前的“檔期”也排到了兩個月以後。讓舒國真更為欣慰的是,目前11歲的孫子會在紙上畫馬頭牆的圖案了。“你看現在的農村,水干淨了,村莊整潔了,是不是又像從前那樣,越來越有味道?”舒國真說道。
近年來,隨著我省美麗鄉村建設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的推進,農村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匠擔負的職責可不輕,弘揚和傳承好農村建築文化,才能使古村落得到更有效的保護。”何建奇說,蘭溪每年對村莊規劃進行修編,並對傳統村落、省級美麗宜居村進行村莊設計,改善原有環境,使新建築與古村落相協調,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風貌。
“對我們來說,讓人們留得住鄉愁,就要在上輩遺存的土牆瓦房、木板樓房上下功夫。”在龔建峰看來,農村傳統建築不僅是一種單純的遮風避雨的屏障,更是一種工藝和文化的象征,這種工藝文化需要世世代代薪火相傳,讓古樹、池塘、老井、灰牆的記憶綿延不絕,讓人們魂牽夢萦的成長符號和歷史文脈延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