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故宮看《清明上河圖》要先排隊領號了。昨天一早,故宮建院90周年系列展覽之一《石渠寶笈特展》開始放號限流。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介紹,因為囊括了《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難得一見的國寶,《石渠寶笈特展》開展兩周以來持續火爆,觀眾最長排隊6個小時,甚至出現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的現象。為保證參觀秩序和安全,決定在開門前先領號再排隊。(9月20日《北京晨報》)
到故宮看《清明上河圖》等國寶級文物展覽,是許多游客一生的願望。此次,北京故宮紀念建院90周年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就迎來廣大游客前來參觀,顯現出爆棚的現象,觀眾最長排隊達6小時。這可以表明,游客們為一睹國寶級文物尊容,表現也是蠻拼的。他們不顧起早貪黑,不顧排長隊等候6小時之苦,都要購票入館參觀。一方面,表明了游客對文物的一種敬仰之意;另一方面,表明文物管理部門向游客展示“國寶”的平台還不夠寬,舉辦類似的展覽活動次數還難以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
國寶級歷史文物,是祖先留給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的不僅僅是歷史記憶,更是一種歷史的創造發展精神。游客參觀歷史文物展覽,把記憶拉回到那個年代,讓靈魂沉浸於歷史長河之中,領略到那個年代歷史發展留下的蒼蒼印記,通過強烈的時代發展對比,就能感受到現代社會的美好與和諧。僅就《清明上河圖》來說,這是一幅具有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集中反映了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面。畫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廣泛而細致地描寫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形象和民俗風貌,無論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人們觀看畫作的真跡,領略的是當時經濟和文化的豐富與繁榮,也品讀到戰火紛飛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極其向往之情。這種不朽的精神財富,可以激勵當代人勇於開拓創新,致力投入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行列,為實現文明富強法治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不懈努力。
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也包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展覽日趨活躍,展藏比例不斷提高,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目前,我國博物館總數達4000多家,每年舉辦2.2萬個展覽,年接待觀眾6億多人次。但是,不管是從舉辦展覽的數量,到文物的種類和等級,都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對國寶級文物的展覽上,由於安全和文物保護問題,展覽的次數和展品越來越少。一些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人們只能在聽說或是觀賞到高仿品,很難目睹文物的真容。因此,國家職能部門必須積極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增加文物展覽的次數,延長文物展覽的時間,成為一種常態化工作,讓文物蘊含的價值真正融入人們生活。讓人們在參觀和領悟文物的歷史價值同時,更能激發人們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增強起人們廣泛的愛國情懷。
針對北京故宮舉辦《清明上河圖》展覽,參觀游客爆棚的現象,不能僅是在“限流放號”上做文章,應當采取更加豐富的展覽活動,用更加貼近人們精神需求的方式,來滿足人們的參觀需求。諸如,開展文物和展覽精品的數字產品試點和智慧博物館試點,讓公眾足不出戶輕松游歷主要博物館;觀眾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或電腦分享精美藝術與文物,分享參觀體驗;觀眾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看”到復原的遺址等。此次,北京故宮通過限流放號的方式,只是應對突如其來的爆棚現象做出的臨時決策,既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措施,也是給參觀的人們提供一個好的環境,避免因為參觀人員過多導致文物受損壞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故。不過,面對如此火爆的場面,主辦方可以適當延長展覽時間和增加舉辦展覽次數的方式,來滿足更多人的參觀願望。同時,可以通過網上網下互動的方式,讓沒能到現場參觀的人們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歷史文物的真正價值。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當前,在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和地方遵守文物保護基本原則和發展規律,都在細化出台各項政策舉措,探索著各具特色的文物保護和利用發展新模式,必定為諸如《清明上河圖》的國寶級文物保護並讓更多游客目睹其真容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由此,我國文物事業必將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必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