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城”少不了 民間博物館這塊磚瓦
日期:2016/12/14 11:23: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越秀區又多了一家民間微型博物館。至此,面積僅33.8平方公裡的越秀區內已有各種類型博物館(紀念館)47家,博物館的密度位居全國前列。據悉,未來,越秀區會繼續加強微型博物館建設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試點項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帶頭整合資源建設新型博物館,並鼓勵部門、街道和民間力量進行各種嘗試。
這些年來,打造博物館之城是廣州建設的口號之一。在廣州市內,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陳家祠等知名公共博物館,每逢周末市民紛紛前往,展覽扎堆,好不熱鬧。其中廣東省博物館更成為人氣之最,根據統計,省博2014年日均接待客流達到5000多人。大型博物館有資金、有專業人才、有號召力,資源聚集力量豐富,大型展覽自然做都做不完。但一個城市能夠有多少個大型公立博物館呢?大館倘若數量少,市民看展過於集中,對博物館自然有壓力;大館建設過多,政府在監管、運營商都會或多或少出現困難。何況,船大難掉頭,一旦在運營過程中出現資金斷裂,博物館之城的目標就會大打折扣。
於是,來自民間的、專業的、微型的博物館呼之欲出,更成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必要補充。就拿企業辦館來說,有能力的企業可根據其企業興趣來規劃博物館的專業特色,辦出個性鮮明的博物館。日本的方便面博物館就是好例子,由方便面始祖日清集團主理,回顧展出方便面數十年的發展史,更有現場觀眾互動參與制作,一直是各地游客到日本的熱門景點之一。除了企業辦館,個人博物館也是方向之一。廣州作為經濟發達、文化發達之地,有不少人對收藏、藝術品有濃厚興趣,藏品豐富者更是不在少數。隨著他們對文化分享有著越來越強烈的需要,一旦有資金、有相關政策支持,個人辦館也不再是難事。事實上,國家文物局在2012年印發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一座城市博物館的數量不一定很多,但是每一座博物館都應具有個性特征,都能精准對位,發揮自己的惠民效應。這恰恰是跟越秀區對民辦博物館的定位是不謀而合的。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