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莊女作家吳敬鳳美文欣賞:《台城之美》
日期:2016/12/14 10:28: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台城算不得台兒莊的舊稱,亦算不上台兒莊的別稱。因古時的台兒莊西大門巍峨雄壯的城門樓上題有“台城舊鋕”四個字,據說這四個字題於清朝同治年間。當地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這四個字的確切意義,按有識之士猜測是在建台兒莊城牆時所題,應該是建城牆時的一個標志和紀念吧。 1938年那場震驚中外的血戰以後,整個城成為一片廢墟。於是乎,“台城舊鋕”不復存在,整個古香古色的城不復存在。解放以後漫漫七十多年的歲月中,台兒莊人的感情似乎一直還系在那個古香古色的城上,便在當初的西大門城樓遺址處題了一塊不算醒目的木牌,上面題著“台城舊鋕”。這種情形猶如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生前一件遺物,來寄托思念,寄托感情。而自2008年,棗莊市政府把整個古色古香的古城恢復起來以後,“台城舊鋕”又如當年一樣,死而復生般赫然地題在了巍峨的西城門樓的門楣上。從而古城內的人似乎就更有了擺脫不了的那種明清時代的情懷,而總是呼古城為台城。
台城之美,難以用鏡頭展現,也難以用文字表達。僅就樓台殿閣、廊亭花榭,其恢宏、其富麗、其優雅、其俊秀,無不彰顯著一種智慧,一種驚奇,一種高格,一種大氣,又怎可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鏡頭了得?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此處時,正遇到一戶農家辦喜事,便差了人送了一份賀禮去。賀禮是三文銅錢,一副對聯。那聯是:三文銅錢賀喜,嫌少莫收,收者愛才。 結果沒多久大臣劉墉就把農戶的回聯呈了上來。乾隆爺一看不覺大吃一驚,那聯竟與他的那副對的天衣無縫:一間茅屋待客,嫌貧莫來,來者好吃。乾隆當即問劉墉何人答此對聯。劉墉答:答此聯的是一個穿著開裆褲的孩子。乾隆更驚,連呼“台兒莊果然人傑地靈,連小孩子都如此的出奇!”於是感慨揮毫,留下御筆,以賜莊名為“天下第一莊”。因此台城即是天下第一莊。而天下第一莊又豈是以一個鏡頭所能了得?
且不說城內那一樓一閣,一庭一殿,單說那一寺一亭,一橋一棧臨水而立,或巍峨雄壯,或玲珑绮麗。有風自河上來,過涼亭,穿花榭,入深寺,攜檀香遠拂,足叫人神思高遠,心曠神怡。不禁倚檻而望,可見幽巷酒旗,紅樓秀女,遙遙可辨琴聲铮铮,歌越雲窗。於是你不得不心醉了,神碎了,把一盞清茶,倚亭而憩,便覺是夢裡江南,吳越水鄉。聽的是橹聲咿呀,幺妹清喉。若長日人靜,可沿青石鋪徑,去古道碼頭,悠悠哉哉踏去,看紅舲畫舫穿行於運河之上,竟恍有時光倒流之錯覺。沿途可遇修竹匆簇,池塘綠蒲。若遇得木扉幽戶前站立的婷婷女子,又恰是夕陽欲墜時,倒更疑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之千古錯覺。
台城之美,更在於水美。那千年的運河之水,清瑩碧翠,如有了靈性,在城中家家門前,戶戶堂後,呈交織性穿梭,水聲汩汩,水韻叮叮。整個城無處不浸在濕潤、柔潤、清潤中。仰起面來,看晴碧無垠,映照著整個碧瓦相連、翹脊相接的各式古建築,便讓人的靈魂一下從現在穿越到幾百年前。於是明清的船上號子、百年的運河漕運,那興衰、那繁華如千年畫卷無不展現在你的眼前。而人兒卻正在這畫卷之中,望古今之悠悠,讓神魂而顛倒。
台城之美,又在於橋美。每沿流水走去,穿街越巷,隔數十步而一橋。似玉帶隨風,似彎月初上,似玉鏡照水,似彩虹初上。讓人不得不想起“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橋”的美境。這種美境若遇上細雨霏霏,偶爾迎著披蓑戴笠的漁翁,更恍如魂在夢裡,人在江南。那情景又豈是西湖斷橋、魂斷藍橋、七夕鵲橋所相媲擬?待雨霁初晴,明月初上,看一抹清輝,攜朗星數點,搖掛遠山,此景又豈是一個“詩”字了得?
台城之美,更在於那種恢宏雄壯之美。看古城牆上槍痕彈眼,浮橋猶在,沙場猶在,李將軍的遺物還在,75年前的硝煙如雨煙在水鄉裡隱隱搖蕩,讓你不得不在心曠神怡中、深思悠遠中猛然一震,繼而熱血沸騰,然後不知不覺踏著腳下每一寸被鮮血染遍的土地去細尋當年血戰的痕跡。板垣征四郎的靈魂似乎還在陰暗處向這兒窺視,而李宗仁將軍斷然一喝把他嚇得掉頭就逃;大刀敢死隊的勇士們掄起了大刀片直向他砍去,邊齊聲悲壯地吼著:“生在四川家鄉!死在山東台兒莊!殺啊!……”
子夜裡似乎還可以聽到這種吼叫聲、飛機的轟炸聲、機槍的掃射聲、鬼子們的慘嚎聲。於是台城無法安眠,不得不以璀璨的燈火,照徹那遙遠的歷史的天空。
台城之美,更在於人生一種最高尚最智慧的結晶之美。無論是一草一花,一磚一瓦,一樓一殿,一溪一水,無不設置得那麼天然絕妙,那麼古樸典雅,那麼大氣巍峨。她凝聚了明清的元氣,世界的霸氣,江南的靈氣,而後形成了她自己固有的貴氣,而最終與人合為一體,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世界上屈指可數的二戰名城、恢復出來的明清古城、智慧者構造出來的眾志成城,而最後徹底成為獨一無二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