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位熱心市民在網上發帖稱, 朝陽路三間房路段北邊有一尊乾隆二十六年的御碑,目前該碑破壞較嚴重,周邊環境骯髒不堪。北京青年報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其所說內容屬實。三間房地區辦事處工作人員稱,該地塊開發時,會對其進行保護。
現場:石碑被垃圾“團團圍住”
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找到了網帖上所說的石碑,其位於東五環外朝陽路北側的一塊土地中。該處土地被圍牆圈起,道路斜對面便是第二外國語學院北門。圍牆上釘有朝陽區文化委員會2013年1月頒發的牌匾,上面寫有“北京市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的字樣。從圍牆缺口走入其中,一塊高大的石碑坐北朝南矗立於右手方向,整塊石碑由底座、螭首龜趺、碑身三部分組成。整塊石碑連同底座高約六七米,碑身寬一米五左右,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
與這塊石碑相伴的則是雜草叢生、遍地垃圾的環境,幾堆生活垃圾的“個頭”基本與圍牆平齊,高低起伏的瓦礫堆也處處可見。記者循著一條被踩出來的坑窪不平的小徑,緩步走近石碑。石碑附近並無欄桿等保護物,底座附近已經成為“公共廁所”,其被污物“團團圍住”。底座上也殘留有一些尿漬和煙頭。
碑身上仿佛被塗上了幾刷子黑油漆,幾塊黃色污漬也相間其中。離石碑還有一定距離時,北青報記者無法辨別碑身上是否存在碑文。走到石碑跟前,發現碑身上刻有碑文,且大部分文字依然清晰可見。碑文題為“重修朝陽門石道碑文”。碑文結尾處寫有“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夏六月御筆”。漢字碑文旁還配有滿文碑文。不過,石碑底部的一些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石碑的另一面並無任何碑文痕跡,幾處石料已經開始剝落。碑身上還有一些參觀者亂寫亂畫的痕跡,馱著碑身的螭首龜趺上也存在幾處裂痕。
居民:石碑曾經被盜
在這塊土地中,還有幾間尚未拆除的平房。一名中年女性稱自己租住在這裡兩年多了,剛搬進來時就有這塊石碑。“這碑聽他們說是清朝的。”她說,經常有一些文物愛好者來此參觀,甚至還有人前來拓碑文。另一名住戶說,這是一塊拆遷土地,建築垃圾確實很多,圍牆內的大量生活垃圾則是附近一處垃圾點用鏟車運過來的。
“這碑前幾年被人偷走過。”一位附近的老居民告訴北青報記者,大約三四年前這塊石碑的碑身和螭首龜趺被盜,只剩下了底座。後來有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過了一段時間,這塊石碑又回歸“故裡”,與底座“團聚”。北青報記者查閱了當時的報道,該報道稱,此碑於2009年被盜,2010年初偷盜者被抓獲。隨後,碑身與螭首龜趺也就重新被安置在原址。
回應:會對此碑進行保護
北青報記者在朝陽文化網看到了對此碑的介紹,上面稱這塊石碑為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該碑立於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為清高宗弘歷御書碑文,記載了重修朝陽門石道(今朝陽路)的緣由、重修經過和竣工年月。該碑還曾配有黃琉璃瓦頂的碑亭。“此處為一拆遷地塊。”三間房地區辦事處規劃建設管理科一位工作人員稱,該碑周圍環境確實不佳,他們會在未來開發這塊拆遷土地時對該碑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