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古建和商業開發應從“零和”關系轉變為“共贏”關系

文物古建和商業開發應從“零和”關系轉變為“共贏”關系

日期:2016/12/14 21:34: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市西城區正在試點一種文物古建騰退、回購、修繕、利用新模式:文物古建完成騰退後,政府出資付給開發商騰退成本,將文物古建回購,繼而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規制、原格局”的要求進行原汁原味的修繕復原,以此確保其今後的公益化用途。明年起,這一模式將率先從楊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會館、東莞會館、龔自珍故居這五處古建開始試點。 文物古建和商業開發應從“零和”關系轉變為“共贏”關系   放眼全國,文物被過度開發,導致其“商”痕累累的消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業界分析指出,文物古建騰退後始終繞不開如何利用這一難題。出資騰退的企業想利用文物搞商業開發,以此收回成本。可是,文物古建天然地具有公益屬性,應該作為文化資源向公眾開放。那麼,如何破解?西城區的試點做法無疑讓人眼前一亮:政府回購,把騰退成本還給企業,也就從根本上保證了文物古建不再受“商”,保證了其今後走上公益化的正途。這是頗為值得稱道的。     當然,對於文物古建而言,西城區的做法並不見得一定能推而廣之,因為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特別是財政力量相差懸殊,“回購”對有些地方來說確實難以實施。但肯定可以推而廣之的,是西城區這一做法體現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即文物古建是一種公共文化資源,對它的保護和公益性利用的重要性並不遜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政府等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讓這種資源為大眾所共享。這個理念的實質,是讓文化發展真正從人民需要出發,而不是僅僅讓文化為經濟搭台。也只有認識到並堅持了這個理念,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一些地方執政者腦海中文物古建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勢同水火”的思維,因為在這些執政者看來,前者總是後者的“絆腳石”,最後兩相權衡的結果往往就是前者淪為後者的“鋪路石”。     這和現在深受霧霾之苦後人人關注的環境問題頗有相似性。曾經,我們的經濟發展主要以資源消耗為基礎,造成以環境污染為代價。近年來,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資源環境本身的重要性,“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既是生態建設理念的巨大轉變,也是經濟發展理念的巨大轉變。事實上,在文化領域,特別是在文物古建保護利用方面,存在同樣的情況。只有當目前還普遍存在的文物古建和商業開發之間的“零和”關系,真正轉變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樣的“共贏”關系時,文物古建的不受“商”,恐怕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證。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發展理念問題得到空前重視的當下,這樣的轉變,既急迫,又可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