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鄭州古墓孫翰林家族墓群被毀 屬不可移動文物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鄭州古墓孫翰林家族墓群被毀 屬不可移動文物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0: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連兩夜,河南鄭州孫莊村孫翰林家族墓群被連夜拆毀,孫氏族人當場扣押了施工車輛,至今該車輛無人認領。孫翰林家族墓群2011年被列入鄭州市中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墓主人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福建興泉永道二品銜孫欽昂為首的孫氏家族。鄭州市文物局稽查大隊的工作人員對北京青年報記者稱,目前他們正在調查被毀的墓碑、墓基等是否屬於文物,如果確實有破壞文物的行為,將依法追責。
  一連兩夜 古墓被拆
  到17日,孫莊村村民孫雙福攜孫氏族人輪流盯守被毀墓地6天了,這片墓園曾經的大門被拆成幾截,原本懸掛在門兩側的牌匾散落一地。馱著墓碑的石獸身首分離,一些墓碑已經被黃土覆蓋。
  “拆祖墳”的事發生在10日凌晨1點左右,孫家莊村民孫聘三深夜聽到大量車輛聲音,緊接著又聽到了施工聲。他出門後,發現幾十輛拉土車在村裡的孫翰林家族墓地施工。他馬上叫醒了同村的孫雙福,兩人趕到墓地後發現墓地裡的幾塊墓碑已經被拆倒,兩人立即上前制止。孫雙福說:“他們(施工者)根本不回答我們,看到我們出來就停了,然後把車開走了。”
  讓孫雙福沒有想到的是,被阻止的施工人員第二天又來了。11日,還是凌晨1點,墓地又傳來了施工的聲音。孫雙福和孫聘三帶著孫氏家族50多人趕到墓地,並且攔下了其中五六輛渣土車。“他們被我們攔下之後還是不肯說是誰主使的,最後車也不要了,到現在也沒人認領。”
  被拆墓地屬不可移動文物
  孫雙福介紹,孫氏家族墓地中埋葬的是自己家族祖先,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孫欽昂,包括“孫氏家族兩翰林、三進士、四拔貢”。據歷史資料記載,孫欽昂鹹豐年間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曾在廣西、廈門等地任職,最高官至二品,其弟孫欽晃、其子孫綜源都是進士。
  鄭州市文物局公開資料顯示,孫翰林家族墓群在2011年被列入了鄭州市中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之中。據孫雙福說,這處墓地是鄭州孫氏家族每年祭祖的地方,“每年清明和農歷十月初一,孫家人都會來這裡祭祖。包括身在海外的孫家後人很多都來這裡祭拜過祖先”。
  在鄭州,屬於孫氏家族的建築一共有3處,除孫翰林家族墓群外,還有位於孫莊村的孫欽昂故居、位於柏廟村的孫氏宗祠。目前3處建築都遭了“滅頂之災”。
  孫莊村從2013年起進行城中村改造,整個村子拆遷工作已基本完成。在2013年,孫欽昂故居也是突擊拆掉的。孫氏後人孫寶珠為了保護這座老宅,自己花了3萬元買下了這處房產。孫寶珠稱,2013年5月他被人蒙面綁在床上,然後孫欽昂故居就被拆了。孫寶珠事後報警,該案至今未破。
  接下來的就是孫氏宗祠,今年2月,同樣屬於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單的孫氏宗祠也被拆了。
  孫氏宗祠位於柏廟村,孫氏家族三兄弟明朝從山西洪洞縣移民到鄭州,孫氏宗祠就是三兄弟中的老三後代修建的祠堂。孫寶珠告訴北青報記者,孫氏宗祠被拆是由於當地要擴建道路,孫氏宗祠的位置正好在擴路的紅線內。
  孫氏宗祠有接近300年歷史,長期從事鄭州文物保護的彭寶紅曾多次調查孫氏翰林墓地和孫氏宗祠。她對北青報記者說:“孫氏宗祠的門樓非常精美,磚雕木雕都保存完好,裡面還保存有多塊皇封石碑,造型別致的卷毛坐獅石雕價值也非常珍貴。”
  墓地處被規劃為二類居住用地
  對於列在文物普查名單的建築先後被拆一事,鄭州市文物局安全處一位楊姓工作人員說,他對於2月孫氏宗祠被拆除一事並不知情。鄭州市文物局稽查大隊的工作人員對於孫氏宗祠被拆一事,表示需要“了解一下這件事”才能回復。
  這位工作人員向北青報記者確認了孫翰林家族墓群的文物屬性,但他表示,孫翰林家族墓的“封土”和“墓碑”上世紀70年代曾被破壞,現在的墓碑是2011年重建的。
  北青報記者拿到了中原區孫莊村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規劃圖,孫翰林家族墓群位於規劃區的東北,墓地所在位置被標示為二類居住用地。
  出具孫莊村附近規劃方案的是鄭州市中原區規劃分局,該局工作人員對北青報記者稱,該項目屬於鄭州市城中村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實施前進行過文物勘探。至於孫翰林家族墓群被拆一事,與規劃部門沒有關系。
  有村民懷疑拆除孫氏家族墓地的是當地拆遷的施工方,該施工方在聽到北青報記者的問題後直接掛掉了電話,此後拒絕再接聽。
  孫翰林家族墓群被拆毀已過去6天,被孫氏後人們扣押的施工車輛仍無人認領,既沒有人對拆墳行為負責,也沒有任何調查結果。目前孫氏後人們仍在孫翰林家族墓群通宵達旦值守,老宅沒了,祠堂沒了,他們擔心一旦沒人看守,祖墳最後也沒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