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錦溪:古鎮淳樸依舊能否堅守“本色”

錦溪:古鎮淳樸依舊能否堅守“本色”

日期:2016/12/16 18:45:54      編輯:古代建築
 本報蘇州12月19日電(記者蘇雁)從昆山往西南行半小時,便到了江蘇古鎮錦溪。這個走出了包括兩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300多位文化人的小鎮,如今依舊保持著她的淳樸,讓人流連忘返。 

  在錦溪一平 
方公裡的古鎮區內,至今還保存著大量明、清、民國初的古建築。沿著青石板一路前行,磚瓦博物館、紫砂博物館、中華歷代錢幣珍藏館等14個博物館讓人感受著文化的厚重。 

  憑著“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名片”,2006年,錦溪迎來了66萬“尋夢”的中外游客。但與周邊年游客量近300萬的古鎮相比,錦溪還是“輕松”的。 

  或許是未雨綢缪,錦溪鎮政府於2000年成立了古鎮保護領導小組,並與同濟大學、蘇州科技學院等高校合作,把水鄉古鎮、民間收藏、歷史文化和田園風光有機結合起來,編制古鎮保護和旅游發展規劃。以此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古鎮能否承載日漸增多的客流量”、“一旦達到最大負荷度,如何為古鎮‘減負’”等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 

  6年來,通過政府撥款、旅游收入、民間捐款和利用外資等方式,錦溪投資5000多萬元調整古鎮人口居住布局,並維修民居、古建築1萬多平方米,完整保持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貌。2004年,錦溪古河水道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旅游開發上,憑借悠久而獨特的“磚瓦文化”,重點拓展古窯址群落和通神道院等文化遺址的挖掘;利用古鎮四面環水的良好自然資源,開發“漁家樂”和“農家樂”等旅游項目。 

  靜逸的小河,搖曳的船只,斑駁的牆體。有游客慨歎:“錦溪得益於‘不算出名’,再過多年,在洶湧的旅游開發大潮中,錦溪是否依然能堅守她的‘本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