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嵊泗發現宋代臨港型古文化遺址
日期:2016/12/14 21:41: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K#]:^%H8I lj099古建網E m!i"|zcv7Y"x
99古建網f0d ~/xL;tz1N-h;i最近,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舟山工作站在浙江省嵊泗縣徐公島發現宋代臨港型古文化遺址,兼具軍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繼港雙重特性。99古建網;q&H7V3p+p4e o"s
99古建網+Zfl$fa w;Fc徐公島位於嵊泗縣城西南18.4公裡處,距大陸最近點44.5公裡。陸地面積1.299平方公裡,最高點大旗崗頂海拔151.1米。西與洋山島隔海相望,東面是馬跡洋及白節海峽,地處嵊泗列島的中心位置。1990年前後,奧德曼(舟山)旅游項目開發公司在徐公島建設國際海員俱樂部,小島原有300多戶居民實施整體搬遷。最近,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舟山工作站在徐公島開發工地,發現了1處殘留的土墩,位於30°38′44″N. 122°17′17″E。圓形,直徑9.3米,東高2米,西高1.5米。土墩地勢平坦,上有一棵直徑0.7米的柳樹(以下簡稱柳樹墩),周邊向山腳延伸。柳樹墩包含有大量瓷片、燒土和建築殘構。南距柳樹墩35米的山腳下,為同一文化層延伸台地,斷面層積歷代瓷片,文化層厚 3-4米左右。距柳樹墩西南約200米另有2處相同類型的古文化台地,斷面裸露歷代瓷片。考察隊采集到一批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瓷片和磚瓦等建築構件。分別是越窯系青瓷,宋代同安窯系青白瓷,元代吉州窯、建窯黑瓷和明清到民國時期的青花瓷。經初步鑒定分析得出,徐公島古文化遺址分布范圍廣,文化內涵豐富且延續性強。是迄今在嵊泗列島發現的唯一的、規模最大的、歷史悠久的臨港型古村落遺址。99古建網)c$Pz9t^-IKl+V1d
H1g2bBE0q/E0 徐公島作為海上絲路中繼港,至遲在北宋已相當繁榮。據1072年搭乘宋朝海商孫忠船來的日本僧人成尋在《參天台五台山記》中寫道:“(1072年3月)廿六日丙午,天翳,不知東西,不出船。巳時,天晴,依無順風,以橹進船。申時,著明州別島徐翁山,無人家,海水頗黃。西南見楊山,有人家。三姑山相連,有人家。將著徐翁山間,北風大吹,騷動無極。殆可寄巖石,適依佛力,得著別島宿。”根據成尋描述,對照舟山海圖和古今地名,我們可以確定,“徐翁山”即徐公山;“楊山”、“三姑山”即今大、小洋山。孫忠商船航經此地,意欲靠泊徐公島,茲因“北風大吹”,而徐公島岙口朝西北,不宜靠泊,是故,只得“著別島宿”。由此可知,徐公島確是宋代中日海上絲綢之路的中繼站。
3i/Efjb]'g%fdt0x8a\5Ik0]p0 徐公島作為軍港形成於南宋。宋元之際,有一個叫梅應發的人在1259年成書的 《四明續志》裡描述了當時明州知府吳潛“朝夕思惟”後,指令在舟山創設“海上十二鋪”的軍事設施。其中嵊泗海域設有“三姑山”(大洋山)、“徐公山”、“雞鳴山”(金雞山)、“北砂山”(疑為北鼎星島)、“絡華山”(綠華島)、“石衕山”(花鳥山)、“壁下山”7鋪。鋪者何也?即舊時的驿站。明朝顧炎武《日知錄·驿傳》記載:“今時十裡一鋪(陸上每三十裡設一鋪),設卒以遞公文”。在大海中,鋪為烽堠(烽火台),以兩島相間為一鋪。南宋理宗時(1225-1227),為保京都臨安(今杭州)的安全,作為海上藩籬的昌國(舟山古稱)北緣諸島(今嵊泗列島)之一的徐公山,水軍“置立烽燧,以示警報,聯絡聲援”。足見徐公島在軍事上地位之重要。(浙江文物網 貝逸文)99古建網C7@ [email protected]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論壇 http://www.yingzao.net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