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能否喚醒沉寂的古村
日期:2016/12/16 18:34:20   編輯:古代建築![]() |
▲溪口古村落有著美麗卻寂寞的風景。 日尤 悅言 攝 |
也許不久後的一天,你可以帶一本書去永嘉尋訪古老的中國文化。建於南宋年間的該縣溪口鄉溪口古村落,正准備出書展示自己不為人所知的“小歷史”。近日,這本《溪口古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已定稿,古村落村民期望此書的出版能為寂寞的古村吸引來更多游人。
調研考察近一年
溪口身世編成書
自永嘉瓯北沿41省道仙清線,行車約一個半小時,便可至溪口古村。溪口古村現由溪一村和溪二村組成。此地古稱合溪,位於楠溪江中游東岸,是楠溪著名古村落之一。
據溪一村黨支部書記戴偉國的介紹,“溪口古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是2007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之一,去年8月間,浙江師范大學項目調研小組一行人來到溪口村駐村調研。小組成員通過查看家譜、族譜和訪談村落老人,了解村落發展變遷的基本脈絡;通過對村干部和普通村民的入戶問卷調查,了解村莊集體和村民經濟生活的變化;通過實地測量,了解村落宗祠、書院和古民居等的布局和結構,在此基礎上,他們編撰成了這本書稿。村干部和村民們對此書的出版寄以厚望,希望這能成為溪口古村落叫響名聲,步入市場的契機。
溪口古村落建於南宋,當年戴氏始祖從仙居蟠灘遷居於此,逐步形成血緣村落。村落總體布局井然有序,顯然經過嚴謹的規劃,村中有良好的水系,規整的街巷網。民居建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平面有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種形式,開間布置主次分明。近年來由於疏於對古村落進行有效開發,溪口古村雖是文化積澱深厚,卻一直不太為人知曉。
永嘉最古老書院
存於溪口古村中
溪口古村人才輩出,植根於書香的傳遞和對教育的注重。據了解,歷史上溪口古村就有5所書院。該村的東山書院,是永嘉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此外還有小山堂書院、翠屏書院等。而最著名的要數列入省極文保單位的戴蒙書院。太子講讀戴蒙辭官回鄉後,在家鄉創辦戴蒙書院,培養士子,由於成績斐然,宋光宗賜了一方御題匾,書“明文”二字。
現在書院地基仍為宋時所建,地面建築為清代風格,為清乾隆年間重建,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房屋的花板等雕刻非常精美,雕刻內容多為戲曲故事。據說當年建造時,光是房屋窗棂、門楣、柱子上的雕刻就花了3年多時間。
在溪口古村現存古民居中,規模最大的是一幢明代建造的大宅——李氏三進屋。整座建築物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700平方米,共有住房64間,大小庭院22個。中堂有雕花的石鼓凳,台階鋪以長4米至5米的條石,台階垂帶也有精致的浮雕,院裡鋪塊石,中央用條石鋪甬道,其規模非同一般。
2004年4月,村民在清理這座建於明代的老房子時,發現了一明代淨水池。長方的水池被青石條、青磚分隔成5個大小不一的水池,大的水池8平方米,小的僅1.56平方米。考古人員分析推斷5個水池應為一套水處理淨化系統。這個400多年前的水處理淨化池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水處理淨化工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溪口村民很期待
更多游人來做客
經調查,溪口古村現存古民居建築60多座,其中50%木構民居保存尚好,且有文物古跡眾多,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除戴蒙書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外,戴蒙的進士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蓮池、李氏三進屋、花巖宮等也正在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中,村民們對打響文化休閒牌抱有厚望。
據了解,溪口古村目前正在實施“溪山鄒魯”文化古村建設一期工程。除整修蓮池外,還有恢復車門古街的200米石板路、修建地下管線、在村頭村尾建牌坊等標志性建築等,總投入需500萬元。這除了爭取上級的部分資金補助外,主要靠村裡自籌資金來解決。
溪口古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們花了大力氣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他們還准備在溪潭兩岸開發頗具當地特色的舴艋舟等旅游項目。村裡人希望,《溪口古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這本“小歷史書”,出版後能讓更多人了解溪口、喜歡溪口。如果游人多了,溪口人還打算恢復當地染布、鑄鐵鍋等民間工藝,讓游人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