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古都之一。近幾年來,隨著鄭州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作為鄭州古都標志的古城牆卻陷入了荒草萋萋、無人問津的窘境。近日,鄭州市動工重建商代古城牆,想通過對古城牆的再造來體現古都文化,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蘊。此舉一出,立即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鄭州放著古城牆不保護卻去再造新的古城牆,此舉是修舊如舊還是山寨造假?重塑古城牆能使鄭州收獲真正的古都文化嗎?
古都文化漸行漸遠
鄭州市與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洛陽、安陽、杭州並稱為中國八大古都。文化長河已經在鄭州這片土地上綿延流淌了4000多年:黃帝在此設都,(今鄭州新鄭市);夏朝在此建都,(今鄭州的登封、新密市)。商朝時鄭州作為早、中期的都邑,被稱之為亳都、隞都。 東周時期鄭州又是鄭和韓的都城。
鄭州還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都彰顯著鄭州作為人類文明起源的魅力。
悠久的歷史為鄭州留下大量文化遺存。鄭州現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包括2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還有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岳廟等至今保存完好。
然而近些年來文化的長河在鄭州開始變得干涸:“西京洛陽有天子駕六,有洛陽老城,反映了洛陽的文化,保留著前人的生活遺跡。汴京開封有清明上河園,它雖然是再造的,但是宋文化的注入使它靈氣逼人,也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認可,但是提到鄭州人們最先想到的似乎只有二七紀念塔。”鄭州一位姓趙的教師這樣告訴記者。
鄭州的文化核心區在哪裡?
提到城市文化的核心,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後海、成都的錦裡、寬窄巷子等,都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所在。
幾十年來,人們對鄭州的了解卻似乎僅局限於二七紀念塔。 曾經擔任鄭州市旅游局局長、現任鄭州市交通委員會主任的范強在《一座塔與一座城》中寫道:鄭州的歷史地位與現實地位反差明顯,在歷史文化名城的環圍中顯得黯然無光。在外國人眼裡,鄭州市知名度太低,許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座歷史悠久的中國內陸城市。在中國人自己眼裡,鄭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細節,缺少風情,缺少韻致。
“鄭州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其實不缺文化,只是缺少一個反映其文化精華的文化核心區。一座塔不能完整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而且現在紀念塔周圍被打造成繁華的城市商業圈,使其僅存的文化也消失殆盡了。”一位鄭州市民告訴記者。
能否“造出”古都文化韻味?
近日,有媒體報道,鄭州市開始動工重建商代古城牆,想通過對古城牆的再造來體現古都文化,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蘊。
記者近日在鄭州市城東路看到,兩端古城牆已經初具規模,位於鼎新街附近的城牆也在緊張施工當中。
在鼎新街旁邊有一個城中村,它與商代古城牆僅一街之隔。這裡低矮陰暗的房屋與繁華的都市大廈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卻和對面只剩斷壁殘垣的城牆的格調甚是統一。
解放初期,城牆邊的鼎新街周邊的居民只有寥寥幾戶,後來隨著鄭州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建房安家。而當時建房用的土自然是就地取材。“大家打地基、打土坯、打牆都是從古城牆上取土,後來甚至修廁所都要從城牆上找石料。後來居民越來越多,城牆上到處都是垃圾,到現在也沒人清理。修復古城牆是一件好事,但是希望能修復成原來的樣子,鄭州需要這樣一處景觀。”鼎新街的老住戶孫大爺說。
據文物部門介紹,目前修建的兩段“仿古城牆”是對鄭州商城遺址實施“復原性展示”工程。“仿古城牆”共分十幾個層面,采用商代夯築城牆的傳統工藝夯築而成。這兩段城牆將與南北的商代古城牆聯為一體,以期再現3600年前商代都城城牆的基本風貌。
然而,這兩段城牆的修復卻引來市民的質疑:此舉是修舊如舊還是山寨造假?是瞎胡鬧還是展示性修復?重塑古城牆能否顯現鄭州如實反映鄭州商代文化?
對於社會各界的爭論,被譽為中國第一導游的陳蔚德教授痛心地認為: 鄭州的當務之急不是修建“古城牆”,而是要很好地保護現有古城牆,用這樣的方法造古城牆令人匪夷所思。作為傳播文化最有效的途徑,鄭州應建立起一個文化的核心區。有了這個核心區,即使這些文化散落在斷壁殘垣中,或者如何被歲月磨細,如何流落於市井街頭它們也不會流失了自己的價值。而且有了這個核心區,市民和游客也就有了文化的寄托地,有了憑吊和品味古文化的地方。
長期從事旅游文化研究的鄭州大學教授龔紹方認為:鄭州要體現自己3600年的商代文化單靠一座古城牆是不夠的。況且這樣的再造城牆只會毀掉鄭州的古都標志,鄭州大規模的拆遷建設,已經讓鄭州失去了太多的文化記憶與符號,鄭州再這樣造假古城牆,“古都”稱號就徒有虛名了。
古都文化需要“真味道”
如今在鄭州的大街小巷已很難找到自己特有的文化符號了。這是筆者生活在這座城市近20年來的感受。
一些諸如“大上海城”之類的步行街甚至如“好萊塢”之類的舶來品卻滿城皆是,這讓諸多本地居民或外來游客難以接受。
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對自己文化的不了解、不自信。“鄭州有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有黃帝、杜甫、白居易。有博大精深的河洛文明的起始地、有禅宗之源、有少林功夫等等。為什麼鄭州非要用外來的名稱命名自己的建築和街道呢?”一位鄭州市民說。
文化通常表現在人們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上。對鄭州這座城市來說,其古都文化應該表現在城市的建築物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能讓市民和游客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
近年來,鄭州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幾年前,鄭州市在街頭修葺了不少大理石制作的復古石凳。據當地媒體報道,這些石凳的造價在500元左右。但筆者了解到,這些石凳大多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有些市民甚至認為這些石凳是用來鎖電動車的。
古都城市文化建設應該得到市民認可。市民誤把石凳當成鎖車的石柱恰恰就是市民不認可這種反映文化的方式。
商代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巨大。作為商朝的國都,鄭州吸引著許多前來“尋根”的國際游客。但是很多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沒想到鄭州現代化程度這麼高,古代文化保護的這麼不夠,在這裡能夠體驗到的古代文化太少了。”一位韓國游客曾如此評價。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上海世博會主題語。城市作為當代社會文明的聚集地,正在引領社會向著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作為城市靈魂的文化,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走向。
曾經影響造就了商代文明的輝煌鄭州,應該充分利用其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城市建設上,在充分體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來,而不是再造古景古物,把沒有底蘊的假古景假古物當成鄭州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