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西古建築特點及其文化內涵
日期:2016/12/15 0:49: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築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築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築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築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築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
一、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一)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調軸線空間布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後左右。“左閣右藏”、“左鐘右鼓”等。空間層層遞進,庭院森森,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表現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尊卑 差別。
(三)“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崇尚自然,喜愛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 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使建築和諧於自然之中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 (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捨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墨禅林,森樹煙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於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二、西方古建築的特點
(一)立體感官,單一布局
與中國的古建築相比,西方古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建築體系,它的建築風格也是一脈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建築中的“柱式”便是“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的突出表現。這些柱式結構的建築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有些柱式的柱頭是簡單而鋼挺的倒立圓錐台,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台面上拔地而起,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有的則是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帶有婀娜潇灑的兩個漩渦,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雖然以柱式為構圖的原則所展示出的是單一布局,但其所蘊涵的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帶給人們的卻是立體感觀的視覺沖擊與震撼。
(二)神話性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築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點。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文化一支獨秀,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而正是在這種影響之下,出現了西方古建築中最具有宗教與神化氣息的嶄新建築風格——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 ,是基督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作為富有濃厚神化性與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內部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棂問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築典型代表,他們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築的神話性與宗教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三、古建築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築體現的中國文化特征
1、務實精神 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築概念都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始終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中國建築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落,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論建築群有多麼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想性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 於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恆久變易觀念 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采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們形成了恆久變易的觀 念。中國建築不注重外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築序列猶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 與領悟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對於建築本身的注視。建築以恆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 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恆久 變易的內涵。
3、中庸思想 中國建築往往把高潮和精華放在最裡面、最後面,而前面則是質樸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征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築布局方式。
正因為如此,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中國建築造就了人們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
(二)古建築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1、獨立與自由
古代西方建築往往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強調建築藝術的永恆與崇高,他們常常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古代西方建築在一套獨立的建築體系上,形成獨特的方格,他們布局單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築來襯托。西方的建築師們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於建築,並形成迥異的風格。因此,正是由於那些極力表現人性的建築使人們更加渴望去追求獨立與自由。
2、思維的缜密與創造力
從古代起 ,當西方建築師們設計建築時,他們不僅關注建築的構造與精度,通常還在策劃時考慮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擁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隨著西方文明的不斷發展,西方古建築的風格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拜占庭,從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築師們始終以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工作,而處於這些建築之中的人們,就難免不受到建築風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創造氛圍,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響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是具體的政治制度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抽象的哲學理論,其中儒家傳統的禮治思想是指導古建築創造的主要思想,中國的古建築處處體現著秩序、實用、中庸。而在西方,無論是古希臘建築中的宙斯廟,還是古羅馬建築中的斗獸場,無論是拜占庭風格中的萬神廟,還是哥特風格中的巴黎聖母院,這些建築都獨立的聳立於那裡,直接,一目了然,沒有旁物的修飾也自成一體。這是偏重於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現。古文化影響了建築風格而古建築又影響著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文化和建築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譜寫著中西方輝煌燦爛的文化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