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誰碰了文物:盤點近年來的文物損壞案例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誰碰了文物:盤點近年來的文物損壞案例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日期:2016/12/14 21:28: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故宮博物院銅缸被一對情侶刻字“秀恩愛”一事近日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法律界人士稱:對這樣的犯罪行為應該“立案偵查”。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個人故意損壞文物的“案件”不勝枚舉,就連出於保護目的而“誤傷”文物的“案件”也時有發生。
  有意為之
  承德避暑山莊石碑
  遭“潑墨”
  2011年,承德避暑山莊的碑文《綠毯八韻》與《平旦》都被墨水污損。《綠毯八韻》碑是一座碑帽、碑座齊全的臥碑,漢白玉雕成,碑文是乾隆四十六年六月乾隆皇帝所作。山莊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清潔工對記者說,石碑遭到墨拓的事件每年都有發生,這次拓片的人可能是因為技術不高,才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損。
  博物館大殿門扇
  楠木雕飾被割掉
  2011年,又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其博物館澹泊敬誠殿後門部分門扇上的楠木壽桃和蝙蝠圖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門扇處,“蝙蝠”的雙翼被利器切割掉,有的門扇“蝙蝠”則被完整割掉,切口的地方露出了白色的未經漆畫的木質。除了被破壞的“蝙蝠”,門扇下部的“壽桃”的葉子等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
  古床博物館
  遭參觀者“砸場”
  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馬鞍山德化堂古床博物館內,由於室內游客過多,致使館內一些貴重文物遭到損壞。參觀人潮過後,古床博物館工作人員看到的除了游客丟棄的垃圾外,還有人為破壞的痕跡:在博物館前廳,一根鐘乳石柱子被掰斷,一張明末時期珍貴古床上的鏡子被碰碎了,還有一個清代紅木面盆架蓋板被掰成兩半。
  一屁股坐斷萬安塔塔頂
  2012年1月6日,一名游客為拍照攀上上海古猗園內的萬安塔,又因用力過猛不慎摔下,致使塔頂兩節球形剎座斷裂,掉落時還砸碎兩面石質護欄。古猗園官方微博稱,損壞的萬安塔曾位於元代泰定年間的南翔鎮槎溪萬安寺中,此次斷裂的剎座是古代文物。
  埃及神廟
  驚現“到此一游”
  2013年5月24日晚11點,網友“空游無依”在其微博上發了一張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被人用中文刻上“丁錦昊到此一游”的照片,並評論道:“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這件事激起了國人的憤怒與自省,仍在上學的丁錦昊遭到中國網友人肉搜索,其父母也不堪壓力公開道歉。
  北京西便門城牆
  四處“海誓山盟”
  對著滄桑古城牆海誓山盟確實是挺浪漫的事情,位於北京西便門的北京城牆遺址上,青灰色古樸的城磚上隨處可見這樣的甜言蜜語。沿著樓梯走上巍峨的老城牆,仔細向城磚上看去,“xxx我愛你”“xxx我要和你一生在一起”,幾乎所有的磚塊上都有字跡,其中不乏髒話。
  盧浮宮名畫
  被游客“個性簽名”
  2013年2月7日下午,法國盧浮宮朗斯分館珍藏的名畫《自由引導人民》吸引很多游客參觀,一名年輕的女性參觀者用黑色光標筆在油畫的右下角寫下“AE911”幾個大字。該女子當場被博物館保安人員與另一名參觀者抓獲,並被送往警察局進行拘留審問。
  無心之失
  故宮文物
  被科研工作者“誤傷”
  2011年7月30日晚,有網友微博爆料稱,故宮工作人員不慎將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哥窯瓷器“摔碎”。後經故宮方面證實,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因儀器內的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發生損壞,初步判定為科研人員操作失誤所致。事故發生後,故宮方面暫停實驗室的全部測試工作,同時對事故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理。
  耶稣畫像
  慘遭“毒手”變猴子
  西班牙80歲老太塞希莉娅·希梅內斯偶然間發現了博爾哈鎮教堂內有一幅馬丁內斯所繪的《戴荊冠耶稣》。她非常喜歡這幅陳舊的壁畫,於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開始了“修復工程”,最終造就了“藝術史上最大的修復災難”。希梅內斯並非有意和畫像過不去,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只是對自己的“藝術天賦”過分自信,事後她也懊悔不已。但整場事件的結局更出乎意料,事發後全世界的基督教徒和藝術發燒友紛至沓來,爭睹變成“猴子”的耶稣畫像,博爾哈小鎮因此大賺了一筆。
  達·芬奇名作
  失色成“LED屏幕”
  《聖母、聖嬰和聖安妮》是達·芬奇已完成的傑作之一,長久以來它一直在盧浮宮展出。該博物館委員會常想修復它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瑕疵”。2009年,修復計劃終於付諸實施。然而修復還未完成,兩位受邀前來參與此項任務的法國頂級藝術家就辭職不干了,因為他們覺得這個項目哪裡是在修復啊,分明就是在破壞。兩位藝術家在辭職報告中表示自己被清潔畫作的過程“激怒”了,因為“過度清潔”已經讓作品過亮,失去了達·芬奇畫作原有的色調。果然修復後不少觀眾也提出:與其說這是一幅畫,還不如說它是LED屏幕。
  圓明園文物
  誤變“土豪金”
  2010年7月,圓明園首批破損文物完成“試驗性修復”後剛一亮相就被質疑“土氣”,因為部分文物被塗上金漆,而且連修復中使用的紋飾圖案也沒有任何依據。國家文物局科技保護專家組組長王丹華在看到這批修復後的文物時問道:“石膏補完後,又在外面塗上金漆,是什麼目的?”修復人員答:“就是為了讓瓷器更漂亮。”當看到一件五蝠捧壽盤上修復後的蝙蝠腿腳、眼睛既無神韻,筆法也不均勻時,王丹華表示:“我們不是文物販子,修復出來的文物怎麼有作假的感覺?”
  唐代石佛
  被重塑成水泥佛
  2012年,禮泉縣駿馬鎮雙佛曹村的幾位“熱心”老人湊錢“修復”村上的一對唐代石佛。完工後舉行廟會,附近老鄉們來廟裡定睛一瞧,頓時淚流滿面——石佛竟變成水泥佛了。據村民講,這對石佛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文革時他們冒險將其埋於地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重新挖出。得知唐代石佛遭到重塑,禮泉縣群眾議論紛紛。好在該縣文物局表示,他們可以利用現有技術清除覆蓋在石佛身上的水泥,在盡可能不破壞文物價值的前提下恢復其原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