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古建築保護所舉辦了 文化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日期:2016/12/15 1:30: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主城區不少具有年代記憶的琉璃瓦古建築逐漸消失了。昨日,重慶市考古所舉辦了“文化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家論壇。
永興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橋長50米,面闊3.4米,橋洞三個,洞高5米余,上列欄桿有龍鳳及獅子浮雕圖案。全橋用花崗巖石條砌築,結構嚴謹,造型美觀。重慶晚報記者再次來到新牌坊,發現這塊歷經風雨的牌坊(如圖)依然矗立在馬路邊,牌坊的風化已十分嚴重,支撐牌坊的幾個基座,座身的石塊有整體脫落的現象,基座邊側能清晰看到人為劃刻的痕跡,甚至有人在上面打牛皮癬廣告。
沙井街道和新橋社區計劃通過舊村改造,依托該古建築建設一個社區公園。對此,張備表示,古建築是城市的符號和記憶,沙井文化底蘊深厚,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做好文物保護和古建築保護工作,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所長鄒後曦表示,此牌坊跟一般的節孝牌坊一樣,是古代朝廷用於表彰節孝婦女的,除展現古代民風民俗外,該牌坊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相關部門曾對牌坊的遷址問題舉行過論證會,有人提議將牌坊遷至現址的馬路對面,但考慮到牌坊的文物價值及保護問題,此提案沒有通過。
沙井中心路路面積水較深,市民出行頗為不便。對此,張備強調,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要將有關人民利益的事情當做首要任務來抓,在下次降雨來臨前,做好疏浚工作,切實解決水浸等民生問題。東水門曾是重慶正東的大門,曾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周圍的建築多是具有重慶特色的吊腳樓。曾為江北縣衙所在地,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和百年教堂,古城面積是麗江大研古城的3倍。現在,這片曾匯集了無數明清建築群的地方,已建起了重慶市大劇院和重慶市科技館。
重慶分為上半城和下半城,而“十八梯”就是那條連接上下半城的老街道,這條老街具有濃濃的市井氣息,掏耳朵的、修腳的、做裁縫的、打麻將的。
在沙井辛養社區,張備一行認真聽取了辛養社區辛安路舊村改造情況匯報。張備指出,沙井街道社區經濟基礎比較好,城市化發展步伐相對較快,但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缺乏全面的城市總體規劃,他要求街道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突出抓好城市規劃,利用舊改契機,做好城市規劃和功能分區,全面提升城市檔次。 沙井街道能夠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全力推進市容環境提升、綠化美化和社會管理等工作,整個街道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檔次得到了有效提升。 信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在皇冠大扶梯對面的那一片兩路口老街,曲曲折折的石板小路,路上還常常有挑著各種串串、“麻糖”叫賣的商販,路旁的不少琉璃瓦房屋還是木制的。2007年時,這裡的不少古建築都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