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不要在旅游熱中丟了文脈
日期:2016/12/16 18:43:34   編輯:古代建築可是,熟悉江南名鎮的人,雖然感到她新了,美了,整潔了,卻失去很多。她失去雖然破舊卻是真正的明清建築,雖然狹窄卻是原來的老街,雖然低矮卻是三百多年前的古橋。她還失去名鎮的歷史遺存,人文精神,市井風情。一位有識之士預言,幾年後看慣看厭經過加工改建的“江南名鎮”,人們就會去尋找真正的“杏花春雨江南”,尋找未經開發的古建築、舊風貌、原生態。
在諸多江南名鎮中,太倉市沙溪鎮至今尚未開發,這裡保留了三裡長的老街和大片從明清到民國的古宅民居。雖然瓦上長著青苔,牆上開著裂縫,門環上生著鐵銹,還有斷垣殘壁,但這是經過明朝的風,清朝的雨,風吹雨打留下的歲月印痕,有真實的歷史感、滄桑感。沙溪有一條出名的河,是宋代名臣范仲淹開挖的七浦河,直通長江。河兩岸的河棚與水橋,構成古鎮最具特色、最美的風景。沒有整齊的石駁岸,民居建在水上,均以木樁或石柱支撐,稱作河棚。水橋有駁岸和條石懸挑兩種,有公用私用之分,既可舟船停靠,載客運貨;又是居民日常生活取水、淘米、洗衣的河埠頭。
留下一個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鎮,最重要的是要留住古鎮的文脈。現在一些古鎮為吸引游客,都打文化牌、名人牌以提高知名度,如烏鎮的茅盾故居,千燈的顧炎武墓,浏河的鄭和紀念館天妃宮。但這僅僅是文脈的層面,還不是文脈的實質。比如說沙溪的文脈要放大看,應屬於“婁東文化”。“婁東文化”的輝煌時期,是以太倉張溥、張采為領袖的復社的創立。復社倡導愛國精神、擔當精神、憂患意識,要求讀書人“知恥”,重氣節操守和堅守正義的人格。這就是“婁東文化”的文脈,也是沙溪要留住的文脈,是古鎮的生命、血脈、靈魂!
留下一個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鎮,還要留住古鎮的市井百態,民俗風情。有些古鎮把老街開發改造成一條旅游街,相同的仿古店鋪,賣相同的旅游紀念品,飯店裡穿著明清服裝的女服務員笑臉迎客,當鋪和中藥鋪的櫃台後面穿長袍馬褂的掌櫃撥弄著算盤珠子,一切都是商業表演,虛假的。舊貌未變的沙溪老街,至今還保留著市井的生活氣息,走過老街,好像穿過時間的隧道,能看到從明清、民國到現在的各種建築,能看到民國時期的元昌和布店、和記雜貨、香品化妝等商家留下的店名招牌和廣告遺跡,可想見古鎮當年的繁華。在老街還能買到沙溪特產豬油米花糖,麻雀蛋和雙鳳爊雞、羊肉。雖然商業轉移到新區,茶館少了,飯店少了,但仍然是一個真實的、充滿濃濃鄉情的古鎮,留住了江南水鄉小鎮的原貌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