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廣州增城多舉措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廣州增城多舉措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日期:2016/12/14 11:06: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區重點推進的文物保護修繕和利用項目之一——鄧村石屋嶺南生態旅游文化名村建設。

 

  記者從區文體旅游局獲悉,近年來,我區在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上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文物保護機制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文化遺產資源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顯,文博事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據統計,目前我區共擁有不可移動文物509處以及可移動文物2197件(套),皆得到有效保護。

 

  全面開展歷史文化遺產普查

 

  我區始建於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經歷了1800多年歷史文化的沉澱,留下了一大批豐富絢爛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摸清並掌握全區文化遺產現狀,更好開展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區於2013年到2015年全面開展並完成了全區新一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經普查,目前我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09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另有410處尚未列入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有歷史建築1處,另有66處推薦歷史建築線索和166處推薦傳統風貌建築線索;有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處,市登記保護歷史文化區1處;有中國傳統古村落2個,省級傳統村落1個,市級傳統村落11個。

 

  在新一輪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區完成登記可移動文物2197件(套),其中國家二級文物5件,國家三級文物163件,另有一般文物3500多件(套)。

 

  積極開展文物保護、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

 

  在開展普查的基礎上,區文物部門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將普查成果數據入庫,開發了“數字增城文物示范應用系統”,進一步完善了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分布電子地圖系統,建立健全全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台。與此同時,該部門對破損或丟失文物保護標志碑的文物點,重新制作標志碑,落實掛牌保護。

 

  除加強對現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外,我區還高度重視對尚未發現的地上、地下文物的保護。區文物部門堅持“項目建設,保護先行”原則,積極配合城市建設,開展項目工程建設前和國有土地出讓撥付前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文物保護體系;同時,對已出讓地塊正在施工和計劃施工的工程項目進行排查和梳理,核查出讓地塊文物情況,並將地塊有關數據及項目情況分批上報廣州市,提請組織開展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以確保轄區文物安全。

 

  逐步推進文物修繕保護和利用工作

 

  為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區文物部門采取了先急後緩,統籌兼顧,分批分次,突出地方特色的方式,逐步推進我區文物保護修繕和利用工作。目前我區正重點推進的文物保護修繕和利用項目包括崔與之文化民俗村建設工程、增城區科技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南香山蓮花書院重建項目、鄧村石屋嶺南生態旅游文化名村建設項目和派潭小迳中共增城縣委舊址紅色教育基地項目等。其中,崔與之文化民俗村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增城區科技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開放。

 

  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巡查機制

 

  加強對全區文物的日常監管和保護,也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環節。為及時預防和控制各類危及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的突發事件發生,我區組建了專門的文物保護監督員隊伍,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巡查機制,加大文物安全監管力度。

 

  據介紹,我區的文物保護監督員隊伍由4名區流動文物保護監督員、16名鎮街文物保護監督員及文物保護協管隊組成。自隊伍成立以來,文物保護監督員按照《增城文物保護監督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增城文物保護監督員管理制度》及《增城不可移動文物巡查制度》等的要求,定期與不定期對全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實施定點監督,及時發現、糾正損毀文物的行為和文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為防止文物受損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而道遠”,區文體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強文物保護的專業隊伍建設,提升文物保護和搶救的水平,也期望全社會能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監督管理中來,最終實現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

(來源:增城之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