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絲路旅游大熱 文化遺產咋保護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絲路旅游大熱 文化遺產咋保護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日期:2016/12/14 21:27: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下,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知名度逐漸提高,絲路沿線旅游也出現持續升溫的現象,有網友擔心,旅游開發會不會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
  就此問題,華商報記者在2015歐亞經濟論壇旅游合作分會上采訪了幾位專家。他們認為,只要管理得當,旅游開發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用是積極的。
  現象:絲路景點游持續升溫
  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其中,我國有22個遺產點(河南有4處,陝西有7處,甘肅有5處,新疆有6處)。
  今年入夏以來,在絲綢之路旅游熱的帶動下,以甘肅為代表的絲綢之路沿線省區旅游人數持續升溫。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曾表示,今年7月以來,單日1.2萬的游客量已成為麥積山石窟新常態。過去麥積山石窟除國慶長假個別時間外,從未出現過單日游客逾萬人的景象。敦煌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數達346萬人次,同比增長38%。
  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介紹,申遺成功後,7處遺產點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游客數量明顯增加。據統計,申遺成功前張骞墓的年游客數量為4.9萬人,去年則為10.2萬人。彬縣大佛寺去年游客數量為15.8萬人,比之前增加近4萬人。小雁塔在2014年7月至12月游客數量為60.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34%。
  擔憂:游客驟增會不會破壞遺產
  絲路沿線旅游熱持續升溫,有網友提出:一些小的或者之前比較冷門的文化遺產突然要迎接大批游客,它們能承受這些驟然加大的壓力嗎?一位網友對此有更直觀的感受:“今年8月份,去了一次麥積山石窟,感覺人真的好多,而且有些游客也不注意自己的舉止,隨意丟棄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之前寧靜的景象已經不存在了,真擔心長此以往,這裡會被破壞。”
  專家:可通過實物仿真讓游客參觀
  近日,華商報記者帶著這一問題采訪了幾位出席歐亞論壇的專家學者。
  西北大學教授李樹民說,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是互補作用,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要通過開發來保護。他認為,游客增加了,那麼收入也增加了,有了收入才能進行更全面的保護。要注意景區游客的最大保有量,提前做好預案。對於一些特別重要的遺產,可以通過實物仿真、電子仿真等方式讓游客參觀感受,避免游客對特別重要遺產的直接接觸而造成破壞。
  國際古遺跡址理事會司庫、世界遺產申報領導小組組長Giora Solar也表示,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各國旅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妥當保護好這些天然的景觀;要提前做到合理規劃,加大保護力度。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郝春文認為,文化遺產要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不能把它當“搖錢樹”。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損壞,現在的任務是一方面發揮好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讓它盡可能保存得長久一點,讓子孫後代能夠看得到。
  景區:都在采取措施控制影響
  小雁塔景區一工作人員表示,對小雁塔來說遺產主要就是古建築,為此景區也做了充分准備,例如限制參觀古建築的人數,測算景區的游客承載量,並制定相關預案等。彬縣大佛寺石窟博物館副館長黃紀元說,彬縣大佛寺申遺成功後,游客遞增,最多的時候日接待游客近萬人。現在所做的就是把影響減到最小,控制游客人數是最常見的措施。
  在游客量控制方面,大雁塔采取間隔售票等措施進行人流控制。大明宮還將遺址的微縮模型進行全景式展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