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的曲溪樓首次大修
日期:2016/12/15 1:29: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曲溪”,取意樓前彎彎曲曲的池水,清光緒初年得名,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約113平方米。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後,這座蘇州古典名園裡的小樓開始西傾,並且“百病叢生”。
這是青瓦小樓歷經半個世紀以來的首度修繕,也是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的首次大修。文物專家評價:“維修方案的細致、實施要求的嚴謹,堪稱古建築維修的鮮活樣板。”
“維修前,部分牆體明顯傾斜,梁柱、木樓板、桁條等木構件不同程度磨損、開裂,一些梁柱接點處變形嚴重。二樓角落處的木柱子因屋面漏水受潮,已經腐爛,牆面長滿了黃色的霉斑。”留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整個建築物向西傾斜,地基下沉,屋面破損漏水,磚細門套窗套殘缺等“病症”,存在安全隱患。
經勘察,發現曲溪樓的“病”主要是門前池水引起。曲溪樓西側的池塘水位隨季節而不斷變化,造成樓基下部土層水土流失,且土層厚薄不均,導致地坪向西側沉降,從而使承重木結構發生傾斜。由於水池周圍地下水位較高,加之傳統砌造方法中牆體未做防水處理,牆壁容易吸附濕氣,從而使得與牆體接觸的木柱、磚細、牆面等都受潮、生霉或者腐爛。岌岌可危的“病情”引起了園林專家的重視,於是大規模翻修被提上日程。
此次對這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古建的修繕中,始終以尊重歷史為大前提,盡量保存、保護、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格;由於之前隍廟東廂房裡的牆面及檐柱損壞較為嚴重,經過補救修繕後,已經恢復了原有的風貌;金天觀內四合院、小四合院的外牆已經全部進行了沙漿處理,假柱頂石被更換還原,腐爛的柱根也在修繕中得到了救治。
驗收當天,專家組一致認為,整體修繕工程符合有關文物法的規定,達到了方案設計的要求和規范,使用材料也合乎規范,提供數據翔實可靠,同意監理方意見,通過驗收。專家組成員婁方表示:“從維修過程的結果來看,很多方面都非常不錯,為今後文物建築修繕工程應保持的水准明確了實際標准。如根據可逆性原則的要求,對梁架等木結構的青瓦拉結十分到位,卯榫接口處嚴絲合縫,整體木構件的工藝風格相符,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
專家們還對工程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和修改意見。專家組成員、市防汛辦主任陸傑仁提出,施工中設置的雨水收集口要擴大口徑,且增加一定的數量,以保證古建築在較低地勢上的排水;竣工資料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行補充完整;
眼前的美麗景致,得來卻十分不易。為保護好世界遺產,國家文物部門要求曲溪樓在維修過程中,充分尊重並保存文物建築原有結構、用材及色澤等歷史信息。“原材料、原工藝、原色彩、原法式”,是此次維修工程的四大施工原則。綠蔭蟬鳴聲中,一座蘇南傳統風格的兩層歇山建築,結構精巧,白牆灰瓦、栗色門窗、長達十余米的長廊,串起南北庭院樓台。短花窗外,夏荷亭亭玉立,游人不時駐足留影。
為了將對建築外貌的影響降到最低,修繕人員巧妙創新,把強度遠超鋼材的碳纖維等現代材料包在了木頭裡面。對於這一在修復過程中既保持木結構的框架原貌、又運用輔助材料的加固技術,江蘇省文物局專家現場踏勘後給予了肯定。由於基礎土層土質較松,承載力低,如果采用通常的壓密注漿方法進行加固,壓縮變形量會增大,在曲溪樓西側的兩棵古樹也會受影響。參與曲溪樓維修方案制定的專家組組長程伯壽回憶:“遵照對世界文化遺產‘最小干預’的原則,當時大家都是精益求精,修復方案換了很多套,最後還是改用傳統技術進行修繕。”
為了給今後古建維修積累經驗,蘇州留園管理處與蘇州世界遺產監管中心引進三維激光掃描(誤差僅為“毫米級”)系統全程監測。開工前的掃描,采用不同方位,包括曲溪樓外部和內部場景,全程分為10站,平均每站耗時10分鐘。掃描產生的三維數字圖像輪廓清晰,色彩逼真,能夠真實還原曲溪樓的內外空間場景。
這一“傳統打石樁”的做法,不需要拆除曲溪樓原有圍牆,而是在曲溪樓西面牆體兩側埋設1.5米深的石樁,通過擠壓土體,增加土質密實度,從而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穩定性,既加固了基礎,又不影響周邊綠化生長。
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分中心特意將相關課程安排在曲溪樓大修期間,通過曲溪樓修繕的真實進程,展現蘇州古建築維修的高超技藝,普及傳統木結構的修復技術。包括蘇州在內,現在國內許多地方對古建築的維修並不十分規范,留園曲溪樓的維修工程將起到示范作用,因為其整個過程都是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的規定進行的。
我們建議就金天觀內整體青瓦建築不同風格的確定,邀請有關專家再進行一次專題研究以嚴把設計關,保證今後的修繕工程盡善盡美,將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完整的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