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明十三陵長陵祾恩門木構件上的榫卯

明十三陵長陵祾恩門木構件上的榫卯

日期:2016/12/15 1:17: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由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組織修繕的明十三陵長陵祾恩門工程,自2013 年4 月1 日開工,於2013 年10 月28 日竣工。該工程修繕的主要項目是揭屋面瓦,更換部分糟朽的檐椽、飛椽和望板。在更換椽望工序時,發現兩處木構件榫卯做法與現代做法不同:一是桁條上的榫卯(桁條,即檩條,帶斗的大式建築稱桁條,不帶斗的小式建築稱檩條),二是椽椀做法。
    一、祾恩門上桁條的榫卯不同於現代做法

    我國古代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而木結構是由若干個木構件組成,木構件之間組合則都是用榫卯連接。建築物上不同位置的木構件分別用不同的榫卯結合。就拿桁條來說,在桁條兩個端頭分別做出榫和卯。端頭凸出了一小部分木塊是榫,端頭凹進去一小塊空隙的叫卯,木匠們俗稱公母榫。長陵祾恩門上桁條榫卯不同於現代做法,現代做法桁條上用的是燕尾榫,而祾恩門上桁條用的是宋明時期常用的螳螂頭榫(因榫頭的形狀酷似螳螂頭故稱螳螂頭榫)。如圖1 是祾恩門上的正心桁:直徑400 毫米,榫長200 毫米,是桁徑的二分之一;榫頭寬83 毫米,是桁徑的五分之一;榫頭長100 毫米,是榫長的二分之一。這種螳螂頭榫早已失傳,現在沒人會用這種榫了,都采用燕尾榫。燕尾榫長是桁徑的十分之三,二者相比,螳螂頭榫比燕尾榫長,做工復雜,用工多,耗料也多。
    二、祾恩門檐椽使用的椽椀做法與現代不同


    椽椀安裝在祾恩門挑檐桁上(圖2),是封堵椽與椽之間的椽當,可防止鳥蟲之類的小動物順椽當鑽進室內,起到封閉作用。長陵祾恩門上的椽椀是兩拼的,分上下兩部分,總高160 毫米(2 斗口),厚80 毫米(1 斗口)。下塊板是通長料,高96 毫米,占總高度的五分之三。在板上按檐椽的直徑鋸成圓孔,板的上面鑿有卯口,深20 毫米,寬20 毫米。上塊板高64 毫米,占總高的五分之二,板的下面留出長20 毫米、寬20 毫米的榫頭。在安裝椽椀時先將下塊板釘在挑檐桁上,然後將椽子固定在椽椀裡,最後把上塊板逐塊扣在下塊上。由於上下兩板用的是榫卯連接,所以很牢固。這種榫卯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龍鳳榫。對比現代做法,祾恩門上的椽椀比較講究,做工細,固定椽子效果好。現代做法是先將椽子釘好,然後用兩塊薄木板在椽當位置套好樣板,樣好尺寸,再以樣板為准畫到預先准備好的木板上,最後鋸成椽當板並釘在椽當內。這種做法只起到封堵椽當的作用。
    我們維修古建築時,不論是遇到有螳螂頭榫的構件,還是有椽椀的構件,或者其他構件,如需更換,還應該與原做法相同,應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並延續其真實的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保存現存的實物原狀,把老前輩們留下的手藝傳下去,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失。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近幾年在修繕文物建築時,始終遵守文物保護原則,將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一磚、一瓦、一個石構件、一個木構件,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