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探秘乾隆擴建太廟大殿真相

探秘乾隆擴建太廟大殿真相

日期:2016/12/14 18:42: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舊稱太廟,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到太廟祭祖135次,留下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太廟享殿已經供奉了清朝9位皇帝牌位,乾隆為使自己去世後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享殿從9間擴建為11間,事實真是如此嗎?

    始建於公元1420年的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西側是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這種對稱布局標准地反映了《周禮·考工記》關於古代王城“左祖右社”的建築規制。

    太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築群。主要有犧牲所、神廚、神庫、井亭、燎爐、配殿等。最為重要的是大戟門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俗稱大殿、二殿和三殿。

    清朝乾隆皇帝和太廟淵源頗多,他對祭祀祖先非常重視。據統計,乾隆在位期間親到或派遣官員到太廟祭祖達135次之多。乾隆在太廟留下了很多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乾隆將太廟大殿從9間擴大為11間。據說太廟享殿已經供奉了9位皇帝的牌位,乾隆為了使自己去世後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9間享殿擴建為11間。乾隆死後,嘉慶皇帝(颙琰)為他舉行了牌位入廟典禮。這個傳說好像證據確鑿,許多人信以為真。其實,這種誤解是對太廟祭祖的規矩不了解所致。

    隔代祖宗牌位轉存石函中

    中國古代宗廟祭祖有著悠久的歷史,到周代形成定制後一直沿用。太廟就是天子祭祖的場所,諸侯王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而不能稱太廟。後人所祭祀的對象是祖先的靈位,為木質加工牌位。周朝規定天子九廟,後來演化為一個廟堂中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過九代,就把隔代的祖宗牌位轉到祧廟的石函中保存,稱“祧遷制度”。其原理和做法很復雜,簡言之是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牌位遷入遠祖之廟,保留始祖和近祖的牌位,使寢殿祖先牌位的數量保持恆定,這就解決了所謂“沒有空余位置”的問題。被“祧遷”的祖先牌位,在年終大祭或五年的締祭都要請出來,按順序排列到大殿進行祭祀,也不會被冷落遺忘。清代康熙皇帝曾經宣稱太廟祖先永不祧遷,但清朝還沒有遇到祧遷問題就滅亡了。所以,不可能在乾隆時期遇到“沒有空余房間”的問題。

    太廟大殿不存放祖先牌位

    所謂乾隆年間太廟9位神主已經占滿了太廟9間大殿,沒有預留乾隆位置,所以乾隆要擴建為11間大殿,以便擺放自己的牌位,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准確。因為太廟大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地方,並不是平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位平日是供奉在寢殿。

    乾隆之前僅5位先皇

    假使太廟寢殿遇到了這個問題,太廟寢殿面闊是9間。如果說乾隆時期9位先皇的牌位已經占滿了寢殿九間,沒有了乾隆的位置,也是不對的。算上前四代肇祖、興祖、顯祖和景祖等遠祖,再加上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正好九位,這當是乾隆在太廟沒有位置的傳說的根源所在。但事實上是,太廟早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就興建了供奉遠祖的祧廟,即俗稱的三殿。清代完全繼承了明代太廟的規矩,前四代遠祖應在祧廟供奉,所以在乾隆的前面只有5位先王,即使是9間也還有4間空位。

推薦閱讀:

安仁古鎮 豪門往事知多少

長興南俞村錢宅

河北董子故裡舊縣村

東莞企石江邊村


    根據“昭穆制度”牌位再多也能擺放

    另外,即使先祖的牌位平日供奉在寢殿,也不是按照面闊簡單地分為九間,而是采用“夾室制度”,即分為十五個夾室(亦稱寢宮)。大殿(享殿)平日不供奉祖先的牌位,只是在祭祖大典的時候才把牌位請到享殿。

    上古時代宗廟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稱穆。昭穆用來區分父子。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在正面和左右兩邊的供桌上進行祭祀,牌位的數量比較多也都能擺放得下。事實上,乾隆以後還有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6個皇帝,從努爾哈赤算起共計12個皇帝,皇帝牌位均進入太廟供奉。如按照“太廟9間乾隆沒地兒放牌位”和“永不祧遷”的說法,即使是11間也放不開。

    此外,乾隆欽定皇帝二十五寶印玺,其象征意義是清朝能夠向東周一樣傳承25代,在他八十六歲時寫的《匣衍記》裡闡述了他的用意:“定寶數之時,密用姬周故事,默禱上蒼,祈我國家若得仰蒙慈佑,歷二十五代以長”,“我大清得享二十有五之數”。二十五源自《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典意。可見,乾隆非常明智,按他老人家的理想,希望清朝傳承25代,超過更好。倘若他的理想能夠實現,列祖列宗眾多,太廟11間就更是不夠用啦!乾隆“9間改11間”不就是白忙活了嗎?

    享殿主體木架結構無改變

    根據古建專家對太廟享殿大木結構的全面測繪和考察得出的結論,無論構架類型、構建的材質、用材的等級,還是彩畫形式,都表現出典型的明代特征,表明享殿主體的木架結構沒有被改變。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太廟所采用的金絲楠木大柱,到清代已經開采殆盡,乾隆時根本沒有原料可供擴建太廟這樣規模浩大的宮殿建築了。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乾隆沒有擴建太廟享殿,只是進行了修繕。那麼,為什麼會出現9間改11間的說法呢?其實很簡單,這是不同的統計方法造成的誤解,明朝的說法面闊九間,是忽略了兩旁的兩個小間,清朝的說法面闊11間,是以柱子為准,加一根柱子就加一間,不管間量大小。至此,清朝乾隆皇帝擴建太廟享殿,將9間改11間的說法,當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海陵王流韻上方山

    金朝海陵王正隆初年的一天,一位官員匆匆離開位於上京皇城海陵王的宮殿,騎上快馬,一路朝燕京而去。經過兩千多裡的奔波,來到了燕京,沒有顧得歇腳,馬不停蹄朝西南而去。渡過盧溝,抵達良鄉縣。再往西南,進了西山,來到一座山腳下才駐馬停步。這座山叫上方山,是燕京地區的佛教名山。

    來人是海陵王的欽差,他肩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到上方山向一位高僧宣達海陵王的聖命,要這位高僧前往皇都會寧府講經。欽差下了馬,順著百步雲梯登上雲煙浩渺的山頂,透過滿山的密林,他驚訝地看到了散布於林麓澗畔的紅牆碧瓦,這就是海陵王傾慕已久的上方山兜率寺。

    六百多年前的東魏孝武帝天平二年,獨具慧眼的百詠南禅師來上方山結庵清居,成為開山鼻祖,隋唐鼎革,一座又一座山寺茅庵遍布於峰彎嶺側。前朝遼代,上方山為天開寺住的上方寺所在,號稱“天開上方”。欽差要找的這位高僧,法號禅悅,字空寂,俗姓鄭,燕京昌平縣柳村人氏,前朝清寧五年出生,小時候在安樂寺落發出家,後來到良鄉縣西的大房山靈峰寺,受戒於淨老人座下。天會元年,64歲的禅悅來到上方山的臥雲庵,蔬食苦行,專心修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成為燕京地區首屈一指的高僧。海陵王登上大位,被禅悅的道行所感,特派欽差下诏,請他前往皇都。

    一路穿林渡澗,欽差來到西山崖下的臥雲庵,出來的是一位銀須皓首的長老,這就是禅悅高僧。接下來的事情萬萬出乎欽差所料,當欽差宣達了皇帝的聖旨,他竟然念著佛號婉拒。欽差無奈,只好告退還都。海陵王豈肯甘休,再次派欽差宣請,又被婉辭,如此再三,禅悅被海陵王的虔誠所動,奉诏前往。

    九十歲高齡的禅悅,一派仙風道骨,海陵王龍顏大悅,封他為“遐齡益壽禅師”,欽師戒行,讓他住在皇宮好吃好喝的款待,禅悅奉诏開壇講授《護國仁王般若尊經》。三個月後,禅悅辭歸本山,海陵王依依不捨。正隆元年九月,97歲的禅悅終老示寂,海陵王聞訊悲哀不已,派出欽差前往上方山,祭葬禅悅於西峰之側,賜白銀三百兩,為他建塔立碑。朝議大夫文華殿大學士馮國相奉诏撰寫碑記。禅悅示寂5年後,海陵王攻宋兵敗,在揚州瓜州渡被亂軍所殺,葬在大房山西南四十裡的上方山腳下,永遠守望著這片他生前獨鐘的佛國。

    蒙古鐵騎結束了金王朝的統治,上方山依舊香火旺盛,到了明代累建寺庵120余座,如今更以9洞12峰72遺庵名聞天下,鮮為人知的是這段海陵王留下的千古傳奇。

    結束語

    自2012年9月7日起,文化點京版刊載著名文化學者楊亦武先生的《老楊聊燕都》專欄,陸續刊載十期,今天結束。楊亦武憑借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專家的視角、簡潔鮮活的筆觸,生動介紹了京南白水寺、鐵瓦寺、萬佛堂、十字寺、弘恩寺、雲居寺、上方山兜率寺、靈嚴寺等十座著名寺院,展現出燕都宗教文明的多彩畫卷。本版將推出楊亦武先生的下一個專欄《老楊話“家園”》,全面介紹北京周口店燦爛的遠古人類文明,揭示北京文明的浩瀚悠遠。

推薦閱讀:

安仁古鎮 豪門往事知多少

長興南俞村錢宅

河北董子故裡舊縣村

東莞企石江邊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