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雕梁畫棟(二)柁墩、瓜柱

雕梁畫棟(二)柁墩、瓜柱

日期:2016/12/16 20:08: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立柱上,需要用多層梁枋才能構成三角形的坡屋頂梁架,在上下兩層梁枋之間用木構件相墊托,這種規則形狀的木構件稱柁墩,它的功能是將上層梁枋的重量傳承至下層梁枋上。柁墩體量不大,但是工匠卻在它的表面施以各種裝飾。有用簡單的回紋裝飾的;有用植物紋樣如荷葉蓮花、綠葉黃牡丹等雕亥等雕刻的;也有的雕刻出建在水中的亭子,兩側有飛翔在雲中的仙鶴。凡是用在房屋正梁枋之間的柁墩,越發注意上面的裝飾。除了長方形的柁墩夕有用卷草紋組成梯形的,紋樣可簡可繁,它們承托在兩層梁枋間,比長方形柁墩更顯穩當。還有用蓮花座上承托一只坐斗而組成面也之成柁墩的。最復雜的是在小小的柁墩上雕出一台戲曲場景,廣東東莞南社村關帝廟和家廟的梁架上都能見到這種柁墩。前者把墊木表面分作三開間,柱子上有柱頭,下有柱礎,柱間人物有男有女,有主有僕,舉手投足正在演唱戲文;後者也是將眾多人物組織在一個台面上,從人物衣飾和面部表情到桌椅家具都刻刻畫得很細致,在紅黑二色的底子上用金色描繪,而且每一塊柁墩上的人物場景都不相同,將整座梁架打扮得十分熱鬧。

柁墩的外形是一塊長和寬都大於高的墊木,如果兩層梁枋之間的距離較大,則墊木的高度加大,使扁平的墊木變成一根小立柱了,這種位於兩層梁枋之間,與柁墩一樣起著傳承重量作用的小柱稱“瓜柱”。常見的瓜柱截面呈圓形,上小下大呈收分狀,下端開口騎在梁背上,造型俊俏而穩妥。也有的瓜柱截面呈方形,上下分三段,中段束腰,整體如須彌座形,表面略施雕飾。在廣東、福建鄉村的寺廟、祠堂裡,能夠見到裝飾更多的瓜柱,有外表刻成瓜形的,有表面滿施雕刻,遠觀如猴臉形的。為了使瓜柱保持穩定,在柱兩邊加扶持木,稱為“角背”。在福建鄉村祠堂、寺廟中,見到把這種角背做成一頭獅子,爬伏在梁背上用獅身圍護著瓜柱,遠看也像是用獅子做成的柁墩。室內昏暗的梁架上,爬伏著一只只獅子,它們或是單色或施彩色,在獅子頭部特別用白色點出獅牙和眼珠,使一個個獅子腦袋顯示在人們眼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