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邵武和平古鎮:說不盡的傳奇

邵武和平古鎮:說不盡的傳奇

日期:2016/12/16 18:15:43      編輯:古代建築

在武陽峰頂采訪老道長

拍攝茶農采摘碎銅茶

    5月3日至8日,央視《走遍中國——南平》欄目攝制組在邵武市和平鎮拍攝《福地古鎮》紀錄片,描述蘊藏在小鎮裡的奇聞妙事,彰顯和平人400多年來忠、孝、禮、義的道德觀,以及尊師重教、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

    和平古鎮雖為閩北邊陲小鎮,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更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美名,被專家譽為“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是開放式的古民居和民俗博物館。

    和平鎮西北部有一座“觀星山”,又名“武陽峰”,海拔1413米。極頂放眼,可看到閩贛兩省的部分地區,可謂“雙目望兩省,一覽眾山小”。山上有座“觀星廟”,四季雲霧彌漫,清泉涓涓。在“觀星廟”後山懸崖絕壁和露水充沛的陡坡陰濕處,生長著一種非常奇特的茶——觀星茶,又名碎銅茶。除了香味醇厚,“碎銅茶”還有一絕,就是具有“碎銅錢”的功能。只要將一小撮茶葉放入嘴裡咀嚼片刻,再取一枚潔淨的銅錢放入嘴中與茶混嚼一分鐘,在吐出的茶渣中便能看到閃閃發光的碎銅。故當地流傳著“碎銅茶好眾人誇,能把銅錢碎成渣”的民謠。據史料記載,在歷史上就有和平產“碎銅茶”一說,傳說古代“碎銅茶”因是皇室貢品而名傳千裡。攝制組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和當地茶農采摘茶葉來嚼碎銅錢,驗證茶能碎銅的傳說。

    攝制組還靈活運用現有的自然景物與李氏大夫第現存的建築,從中探尋李氏清晚期“一門九大夫”的足跡,大夫第是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築,南側有木構二層護厝。合院內三進廳,均三開間,穿斗式構架,大式做法。門棂、窗棂、雀替等構件雕飾花草圖案和人物故事。廳堂柱上原有用大毛竹片雕刻的一副意義深刻的對聯: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間只兩樣事耕田讀書,充分體現了儒家中忠孝與長期的耕讀文化。站在第三廳的中央可遠望二進廳屋頂有一個四不像怪獸的屋脊裝飾,既古樸又神秘。從門樓磚雕、八字面牆上的四幅《三國演義》典故、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鶴、鹿、麒麟等組合的畫面,到表現龍在下、鳳在上的典型清同治年間產物,可以看出李氏大夫第的歷史時代特征非常明顯。

    張三豐是元末明初集道學、文武學、醫學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更被武林中人視為太極祖師和一代宗師。那麼,他的祖籍在哪?在邵武圖書館,攝制組看到了關於張三豐的史料典籍,清光緒年間《邵武府志》這樣記載:“明張子沖,號三豐,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鎮坎下村)人。”有關專家表示,在《閩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此外,邵武還保留著不少關於張三豐的遺跡,尤其是張氏家譜的發現,對研究張三豐以及南平張姓源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編導王彥林說,古鎮建築的神韻,古鎮裡深藏的傳奇故事宛若永不衰竭的富屯江流淌在閩北的大地上。(大武夷新聞網 朱旺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