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窯古鎮風俗醇
日期:2016/12/14 9:59:34   編輯:古代建築史窯山頂上有一斗台,並建有幾間平房,可供用齋飯。每年重陽節有一道士收集民間小孩衣服和一大把紅頭繩包成個大包袱,背在肩上。手拿長劍嘴裡念念有詞,跑著沖破一道人造障礙,表示沖破難關,小孩穿了此衣服掛上紅頭繩就算是逃過一劫,帶來平安和吉祥。山腰有大仙堂和太平庵兩座小廟,山腳上有一個高大的戲台,坐南朝北,台前有一塊大平地,與戲台遙遙相對的山坡上,有一間平房是財神殿,殿前寬闊的走廊外面有石欄護著,是看戲的最佳位子。
豐年秋收後,鎮裡會招來戲班子,在瓶窯連演三天三夜,消息靈通的人,就提前去神殿前占領位子。到了演戲這天,街上特別熱鬧,因為不用買票,附近鄉村的人們都趕來觀看,又有外地的小商販抓住商機從四面八方趕來湊熱鬧,連上山的小路兩旁都擠滿了攤位。戲還未開演,平地上已黑壓壓一片,人頭似潮水般湧來湧去,山坡上到處是人,真是人山人海,非常壯觀,沒有警察維持秩序,居然也沒出什麼問題。演的是京劇折子戲,如《蘇三起解》《三堂會審》等,有花臉的,白臉的,進進出出,大人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們一知半解,就是看熱鬧。記得有一出精彩戲是滾釘板,一個似犯人模樣的男子上身赤膊,兩手捧一塊釘滿鐵釘的釘板打滾,驚險揪心的表演,伴隨著緊鑼密鼓,獲得了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京劇唱腔,劇情我雖不懂,但歡騰熱鬧的場景吸引著我天天到場,興奮激動,歡樂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