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6月16日訊(劉讓興) 習近平總書記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揚美古鎮臨江碼頭
著名的將軍老宅裡,房東豢養著豬和雞;一座清代建築振聲樓在維修保護的過程中,居然被弄倒了,保護反而成為破壞!“這兩次特別的經歷,讓我去思考我能為這些古建築做些什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城市規劃設計師 張中 在朋友、同事的鼓勵下,用自己的鋼筆,歷時五年走遍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為八桂大地最美的古建築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身影。
蒲廟古鎮拾級而上的過街門樓
“這些年,我深感古建築的表現手法更多地依賴形似,缺少神韻,缺乏關注生活的熱情,以及對古建築藝術形態的透徹理解。”於是,他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拍照、寫生,勾畫了一幅幅有著獨特的黑白、明暗語言的寫實畫去表現廣西壯族自治區最美古建築的韻味。一景一圖,且用題跋說明古建築的歷史沿革、風格特點等,深度挖掘出沉靜在山野間的古建築的內涵美和外在美。
全州燕窩樓
辛苦地做了這些看似吃力不討好的事,張中最後將作品結集出版,書名為《古韻廣西—鋼筆手繪古民居》。書中的古建築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古村落、古莊園、古城鎮、古祠堂、古樓閣、古塔六個主題。起翹的屋頂比比皆是,自然大方,而這恰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築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屋頂設計繁復陡峻。張中說,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不了解風水的人永遠都是古建築的門外漢”。廣西壯族自治區古建築受中原風水理論影響很深,樸素的理性堪輿,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復雜多樣的地形,因地制宜,對居住、生存環境與人的舒適和安全進行選擇和處理,以“避凶迎吉”。特別是通過對建築朝向、位置、大小、出入口、采光、通風、供水、排水因地制宜,找出人自身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天人合一”的環境生存系統。
桂林伏波山還珠洞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原生態的古村落裡,你可以看到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可以看到青石板鵝卵石古巷在錯落有致的民居間迂回環繞,可以看到一幅幅傳世楹聯,可以看到”中南镂花第一村“中不同樣式的門窗、雕刻……鋼筆線描對古建築的形式、質感的還原,讓你如同身臨其境。
興業東山村古巷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美者自美”,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更替的建築的使用者、觀賞者可以做什麼呢?以自己的方式去堅持,讓我們共同的精神和傳統的家園,能安靜完好地一代代流傳下去—這就是張中的鋼筆筆尖透露出來的心靈故事。(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