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鎮 獨一無二的城堡式大村鎮
日期:2016/12/16 17:53:35   編輯:古代建築
和平古鎮
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有進有廳,氣派非凡---明清時代中原地區屢見的豪華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寶。然而,有一個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棟---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鎮和平。和平,雖為閩北邊陲的山區小鎮,卻有著千余年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和平鎮地處閩西北,面積192平方公裡,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是國家級的旅游資源。
和平鎮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許多民俗活動相當奇特,很有觀賞價值,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傩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和平還有“三絕”—擺果台、觀星茶、游漿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 古鎮千年情悠悠
這裡有近200間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氣派非凡的明清時代豪華民宅,一條長達半公裡的青石板土街和數10條卵石鋪砌的古巷道;這裡的和平書院曾培育出133位進士,還有黃氏峭公墓、聚奎塔、光源寺以及20余處人類生活遺址。
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明萬歷十六年(1588)和平建城堡,東西南北四個主城門上建谯樓。城堡系民間自發集資建造,牆體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築,極富個性和特色。城堡內古鎮區面積0.43平方公裡,形成一個城堡式大村鎮。國家旅游資源評定課題組負責人、福建師大旅游系主任袁書琪教授評價和平古鎮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古鎮街道
完整的古街巷
古鎮區連接南北城門的一條長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為古鎮主街,形成於唐天成初(926),街兩面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絡狀的古建卵石巷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當今中國古建築學泰斗、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和省建築設計院院長、總設計師劉漢民以及省建委高級工程師林萌新等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評價:和平鎮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區,全國少見,堪稱“福建第一街”。
古建民居群
和平古鎮不僅有古城堡及谯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於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和中乾廟、下城廟、光源寺以及廖氏、黃氏、丁氏、趙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黃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陳氏“貢元”宅等都堪稱古民居瑰寶。
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和平古鎮保留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傳統民俗及傳統名產。自五代黃峭創辦“和平書院”後,宗族辦學成為傳統,千余年來始終教育發達,文風熾盛,英才不斷,名人輩出,宋至清僅進士即有100余名,明清時期的“貢士”、太學生更是數不勝數,著名文學、書法家也屢出不窮。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工藝等遺存相當豐富,更有大量傳統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築和習俗中,還有不少中原傳統文化融合當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獨特習俗,由此而形成了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縮影。
歲月不緊不慢地流淌著,和平古鎮靜靜地迎送著每個日出日落,聆聽著熟悉又陌生的足音,注視著古鎮發生的一切。古鎮的人們也在日夜欣賞如歌、如畫的古鎮。
和平古鎮最佳旅游季節:
由於山勢陡峭,群峰林立,既擋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襲,又截留了海洋的溫暖氣流,致使閩北常年雨量充沛,氣候溫濕,屬中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豐富。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29攝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6—9攝氏度。降雨量1800毫米,無霜期250~30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適於旅游。
和平特色
原始灘舞、婚慶民俗、稻田養魚、田埂種豆,古老的民俗風情與稼樯智慧們閃爍著生命與生活的光輝;有“閩酒當以為第一”之譽的農家水酒,傳統名產“觀音茶”、“和平鯉魚”、“和平豆腐”、“和平米粉”,食在和平的豐饒讓後人們體味出久遠的揮之不下的閒適與溫情。
交通線路:
和平古鎮,地處閩北邵武,位於武夷山南麓,邵武市地處閩北交通樞紐,各大城市均有經過邵武的火車。邵武也是進去武夷山的要地,每天都有客車往返兩地,從邵武到武夷山車程3小時。另外邵武市距武夷山機場僅70公裡,也可乘飛機到邵武然後從邵武轉車到和平古鎮的班車,車程一小時。和平古鎮距邵武市40余公裡,面積不足0.5平方公裡,走進和平古鎮,這裡2條街、39條小巷、面積10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民居,讓人仿佛置身於舊遠的年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