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爐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常於畫案邊燃一段香,在清透深遠的香韻中,行書墨畫,吟詩作賦;或於臥榻之上,合眸小憩;或於春日暖香中,賞花開美景,皆是一種閒情逸致的生活享受。而今,一縷幽香萦繞於中式裝修空間,冉冉而飛,氤氲著中國雅士文人的高逸情懷,中國博遠的香文化也在著飄渺的香霧中,得以傳承和典藏。
中國香爐文化的禅意之美
佛家認為,香與人的智慧、德性息息相關,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三處妙香,而且其香能普薰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
佛家把香引為修持的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據經中記載,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沉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
東漢時,隨著佛教的傳入,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們的情感和祈願,已成為一種文化。其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佛家用香的風習不變。如今更是有佛寺處必有香火,居士之家設香案寶鼎。
故而在中式裝修設計中,常以香爐裝飾中式空間,而營造一種空靈禅韻之美。一爐檀香,徐徐盈盈間便升華了意境,寧靜了心扉。於中式裝修空間,品香悟禅,心神便在縷縷清香中得以平和而淨澈。
中國香爐文化的詩書之雅
中國文人與香有著不解之緣,古時官宦人家,多講求焚香,既增強生活情趣,又可作為一種門第身份的象征。所謂沉睡薰陸,宴客斗香,以顯豪奢。香爐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
魏晉以後,文人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香”的悠然、高雅、賦予了文人生活的感悟,和心靈的寄托,因此古人常以此呤詩弄月,且文清細膩,留下了許多傳之後世的佳作。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氲,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
而到了宋代,人們遠無唐人的豪情與狂放。政事與文事之外,他們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 雅趣。北宋著名詩人陳與義在《焚香》中寫道:“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香”。無限心意情懷,寓寄一炷香中,香已經完全滲透內化到人的精神之中。
古人雲: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薰,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秀閣組歡;香雲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
古時文人“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寧靜與雅致極讓人羨慕,當今騷客,雖不能有“臨山傍水,茂林修竹,雲雨茶香,香爐紫煙”的恬靜閒樂。卻也可在中式雅室內,燃一襲香韻盈懷,撫琴自樂,賞景賦詩,褪去世俗的繁華,在袅袅香霧中,讓思緒陷入清淨深遠的境界中,清逸舒然,超然物外。